来源:秦朔朋友圈
·秦朔
文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这是中国迈向未来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方向。
如何具体理解这一方向?会议有全面、系统、辩证的表述,读原文,读全文,就会心中有数。
最近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一些碎片化议论,和会议精神并不一致。比如认为*策变了,要“劫富济贫”“搞平均主义”“逼捐”了,财产权不安全了,未来不确定了。也有的把贫富分化归咎于“资本家”,呼吁加大力度“节制资本”,立即征收遗产税这样的直接税,等等。
不久前我写过《中国资本,向何处去》《中国企业家公益3.0:从捐,到助,到创》等文章,都涉及共同富裕,本无需再做絮叨。但看到不少似是而非的说法,还是忍不住再写一文。
企业家在三次分配中的表现究竟如何?
这次会议提出,“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鼓励高收入人群和企业更多回报社会”。这是完全正确的。
三次分配是“非强制性分配”,主要指慈善捐赠。我看到网上的很多观点,似乎都有一个假设,即“中国富人为富不仁”“没有怎么回报社会”。有人说,美国富豪如盖茨、巴菲特把钱都捐了,中国富豪很少有捐赠意识。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先看美国。根据美国施惠基金会《美国慈善捐赠报告》,年美国慈善捐赠总额约.4亿美元,占美国GDP的2.1%,其中个人捐赠占大头(亿美元),占比为68.87%。
另据《慈善纪事》发布的美国“慈善五十人”,年美国捐赠总额排名前50位的慈善家共捐赠了亿美元。
再看中国。根据中国慈善联合会《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年中国共接收境内外款物捐赠.44亿元,其中,内地接收款物捐赠共计.44亿元,占GDP的0.15%。 的捐赠来源为企业,占比为61.71%。
年中国慈善捐赠体表
另据《福布斯中国慈善榜》,上榜的位中国企业家(企业)现金捐赠总额为.1亿元,同比上涨37%。捐赠过亿元的企业为51家,捐赠总额为.7亿元。此外还可参照的是《胡润慈善榜》,在年4月1日至年4月30日,中国捐赠额超过1亿元的富人有39人(含现金和股权捐赠,以及有法律效力的承诺捐赠),合计捐赠亿元。
基于上述数据以及研究交流,我有以下结论:
1、中国的GDP是美国的70%多,慈善捐赠总额是美国的5%左右,人均慈善捐赠额是美国的1%左右。相比而言三次分配水平总体较低。这有一些特殊原因,一是美国捐赠中,个人的宗教捐款比例很高,年美国对宗教的捐赠为.7亿美元,占捐赠总量的28.5%。中国人到寺庙上香捐赠,则基本未纳入统计。二是美国捐赠中包含了非钱物形式的劳务捐赠,中国也基本不包含,只是将劳务统计为志愿者服务时间。把这种因素考虑进去,中美慈善差距将缩小很多。
2、中国企业家和美国企业家的捐赠水平的差距,远没有人均捐赠水平的差距大。年美国排名前50位的慈善家捐赠了亿美元,中国前50的慈善家捐赠了两三百亿元人民币,基本是汇率水平的差距。从三次分配这个角度,得不出中国企业家不努力回馈社会的结论。
3、根据中国慈善联合会《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年中国民营企业全年捐赠约.32亿元,在捐赠主体中占比 ;国有企业全年捐赠.90亿元。据全国工商联数据,截至年6月底,参与“万企帮万村” 扶贫行动台账管理的中国民营企业有10.95万家,通过产业、就业等多种形式对贫困户进行帮扶,共带动和惠及.5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上述结论,我觉得很正常。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让很多企业家建功立业,获得了以前无法想象的财富,他们自会感恩,国家也一直倡导富而思源,所以回馈社会是很自然的。
说“富人为富不仁、不回馈社会”,少部分可能如此,总体上绝非如此,在我们的*治制度下也不可能如此。说类似这样的话,只会激化矛盾,引发猜疑,久而久之,甚至弄得真伪难辨。
最近,很多互联网平台都面临这样那样的整顿。一段时间的野蛮生长后,这是必要的,必须的,但我们还是要客观对待,并有基本的信心。以“三次分配”来说,年,全国20家互联网募捐平台汇集的慈善捐赠超过54亿元,同比增长68%;年9月7日至9日,由腾讯公益等发起的“99公益日”活动,三天时间吸引了共计万人次、数千家公益机构、超1万家爱心企业参与,筹得善款30.44亿元。
互联网平台有很大的推广力量。正是在其努力下,大量年轻人通过“互联网+慈善”的便捷方式,投身公益,养成“一块做好事”的习惯。对互联网平台在“三次分配”中的作用,应该给予充分肯定,并继续促其发展和升华。
至于说美国富豪把钱都捐了,特别要注意:捐了不是被分了,而是成立专门的基金会,由专业人士打理,善用资金去解决社会问题,同时也通过投资,让资产升值,获得更多资金用于公益。如果把“三次分配”理解成拿走、分掉,那完全是误解。
企业家最重要的本分是什么?
在肯定中国企业家注重对社会的回馈的同时,也必须看到,面对“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宏大主题,还有不少不足。
我觉得,相比获得财富后回馈社会的表现,许多中国企业家在创造和获得财富过程中的表现,有着更多的问题,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差很大。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 、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中央领导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 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所以中国企业家要在高质量发展中,做共同富裕的促进者。做一家对利益相关者负责、可持续发展的好企业,这本身就是对共同富裕的 贡献。
在日常调研中,我不时会从供应商、经销商、员工、金融机构、媒体、*府、消费者等维度了解中国那些有名的企业。他们会告诉我,哪些企业名实相符,哪些企业名不副实。
前一段和朋友谈到一些大企业“其兴也勃其衰也忽”,不久前还在《财富》强里,很快就跌得不知所踪,如华信、安邦。朋友说:“有的企业为了在*府、社会和银行面前树形象,用贷款去捐款,但是自己周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都保障不了,这有意义吗?可持续吗?”
今天的企业家,其本分不应是做大、出名,而应是踏实、诚实,坚持生产性创新,践行高质量发展。做大、出名,只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切不可颠倒。
我们需要更多的好企业。把“好”放在“大”的前边。
好企业,是在合同规定的付款日之前,一定把钱打到合作伙伴的账号。
好企业,是努力为员工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让员工的身心更加健康、得到全面发展。
好企业,是兢兢业业、精益求精、以创新为消费者创造价值。
好企业,是对内员工热爱,对外消费者喜爱。
好企业,是对环境和社区负责,是良心纳税人。
好企业,是不投机、不夸耀、讲诚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但不少企业理解的“好”,是以大为好,有名就好,而不管是怎么大的、怎么出名的。
高质量发展就是好的发展。要践行高质量发展,企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