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研讨二十四节气的时代新生文旅中国

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作为中国的重要历法,二十四节气随着四季的更替、节日的律动、时代的发展而历久弥新。近日,中国民俗学会中国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在京举办了“中国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平度研究基地)品牌定位与发展规划学术研讨会”。国内研究民俗文化、气象、农业、考古、饮食等多领域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围绕“*河流域农耕文明的时间制度——中国二十四节气”“中国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平度研究基地)品牌定位与发展规划”等议题展开研讨交流。

年3月20日,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与中国民俗学会共同成立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中心成立以来,开展了一系列学术和展览展示活动,包括年10月与山东省平度市人民*府共同主办的中国二十四节气与养生美食高峰论坛,并在该活动闭幕式上与平度市人民*府共同挂牌成立“中国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平度研究基地”。近年来,平度不断加强对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保护和实践研究,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致力于以二十四节气打造城市文化IP,让古老耕智慧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

本次研讨会上,平度市人民*府副市长于敬*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平度与二十四节气的相关情况。他说,平度在二十四节气方面既有着深沉厚重的历史渊源,也有着与时俱进的不懈实践。平度地处北纬36度到37度之间,四季分明,是验证二十四节气的 地点,也是东莱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为研究二十四节气文化提供了丰厚土壤。近年来,平度不断加强对二十四节气文化的传承保护和研究实践,同时抢抓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内涵,让二十四节气文化在平度大地得到再创造,让古老的农耕智慧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希望此次研讨会为平度文化和旅游产业链水平的提升和区域竞争力的发挥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民俗学会中国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秘书长孙冬宁,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李春园分别担任此次研讨会的会议主持和学术主持。据孙冬宁介绍,此次研讨会旨在进一步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共同探讨平度作为*河流域积极实践二十四节气的重要的文化空间和文化城市,以及中国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的一个重要基地,是否可以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将二十四节气及相关活动打造为城市的重要IP,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二十四节气等中华 传统文化。

随后,近20位专家学者分别从各自视角进行发言,就二十四节气的保护、传承、传播进行深入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刘魁立通过俄罗斯节庆活动的时历引出问题,探讨时间计算和节日体系的关系。他指出,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是中国人对于自然认识细腻化、 化的结果。不要把二十四节气仅仅看成是农业生产的一个时间表,它是我们认识自然并我们整体生活方式发生关系的一个时间制度,应对二十四节气展开深入研究,进一步厘清各种关系。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原巡视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马盛德从二十四节气申遗时的情景谈起,指出“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的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是对二十四节气的高度概括和定义。他认为,二十四节气在中国申请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引起的社会反响格外突出,既源于其自身广泛的认识度、可见度、共享性等特性,也与我国在非遗方面近20年的高度重视和生态建设分不开。他表示,对二十四节气还需继续深入研究和解读,包括解释清楚二十四节气的原理和科学依据,让更多人了解它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解读与其相关的各种习俗、仪式、节庆,增加其普适性等。“平度研究基地可通过做一些课题、搞一些活动,把地方特色做出来,同时也要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1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