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的故居
几年前,我去过美丽的海上城市厦门,时光打发闲适的心,永远漫步在碧草如茵、诗情如画的季节。在那里,人们看到源源不断地蓬勃生机,就像这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永远驻姿着年轻的生命力。
大海像一个顽皮的孩子,惊涛骇浪敲击岩石,仿佛倾诉着一颗永不朽的赤子之心。聆听鼓浪屿的琴声、畅游环岛路秀美的景色,夜幕笼罩集美学村,好似展开的画卷,在星光下闪耀。每一处景都让人格外舒适,感受朴质的民风。带着美丽的乡愁,坐在这里品品茶、聊聊天,你能如数家珍地听到他的故事,身临其境的感受他的文化,他就是 的爱国华侨 一一陈嘉庚先生。
现在和我 进他的人生事迹。年10月21日,陈嘉庚出生在集美的一个小渔村,勤劳淳朴的人们世世代代以渔业为生,这里的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闻人爱鲈鱼美,不知一叶扁舟,出没风波里。只有亲临其境,才懂生活的疾苦与艰辛,年幼的他经常跟随母亲下田下海干活,挣取生活所需。小小年纪就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他9岁入私塾,读的是三字经和四书,当时老师要求大家背,像现在所有孩子背古诗那样,背熟即可,但诗中的意思却全然不知。这时的陈嘉庚就会陷入沉思。在旁的母亲早已看清他的不理解,就说“哎哟,你这读的是什么东西,我怎么都听不懂,好难……”听到母亲这样说,他开心地问“你也不懂吗?”
“不懂,我都听你读了三遍了,可我还是不懂。但我觉得,或许我们两个人可以一起来学学,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嘛。”
在窄院里,他们坐在门槛上一起研读,时光匆匆,在母亲的引导下,陈嘉庚持续学了一周,就把四书的内容摸透了。林肯说:“我之所有,我之所能,都归功于我天使般的母亲。”母亲的方法是让陈嘉庚选择最感兴趣的部分,按照自己的理解说给她听。然后母亲再帮他把话里的内容理解透,他理解了文中的意思,渐渐地把四书的全部内容学完了。母亲的悉心教育与温柔陪伴待他长到16岁,之后陈嘉庚告别母亲,来到新加坡跟随父亲学习经商。起初他在父亲经营的顺安米店做事,他依然奉行勤俭节约、踏实做事的本质,很快就能打理米店的生意。
陈嘉庚视教育为立国之本
年,陈嘉庚打算回国成亲,拿着银元高兴地回到家。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昔日乖巧的族弟已经变了,叫他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他早已不知书为何物,还嗜*如命,一有钱就拿去*。这可把陈嘉庚气坏了,一天族弟又准备去*钱,陈嘉庚气得三步作一步,追出去扛起族弟往家走,把他绑在家附近的大树上,狠狠地打了一顿,然而,族弟依然没有醒悟。他看着腐朽体制下恶劣的社会风气、日趋严重,19岁的他意识到兴教的重要性。他决定和母亲、未婚妻商量,将结婚的钱拿出来,办一所私塾,名为“惕斋学塾”,这是他人生中兴办的 所学校。
之后他再次前往新加坡,一直在此生活工作,直到他母亲去世。陈嘉庚回国奔丧,处理完母亲的丧事后,带着妻子前往新加坡,就此定居。晚年的陈杞柏没有为儿子留下千万家产,只留下20万债务和一家垂死挣扎的米店。在新加坡的法律里,只要公司宣布破产,以资抵债,不需要父债子还。陈嘉庚是一个非常务实,守信用的人。小时候母亲就教育他什么叫“担当”二字。一天他在米店里,翻看父亲的账本,账本上记满了这几年米店的各项收支,有的时候陈杞柏还会在末尾写两句加油打气的话:“嘉庚的学费,还差70,加油!”
“下个月寄回家的钱,还没有着落,加油!”
陈嘉庚每翻一页,就好像与不同时期的父亲对话,亲切又温暖。他知道,米店是父亲的心血,自己不能让它毁于一旦。第二天,陈嘉庚找到债主,跟他承诺:“不会宣布破产,只要我陈嘉庚在人世一日,所有欠债一定会偿还。”话语一出,债主笑得前仰后翻,指着陈嘉庚身上打量,说:“就凭你?20块都给不起吧?”以信誉为重的陈嘉庚虽然经济拮据,却宣布“立志不计久暂,力能做到者,决代还清以免遗憾也”。
陈嘉庚到处借钱,许多华侨碍于面子,都同意将钱借给他,就这样,陈嘉庚东拼西凑借到了块。要多少个块才能填满20万的缺口呢?陈嘉庚心乱如麻,完全不知道怎么办。后来,他拿着这笔钱盘下了一家罐头厂,开始做菠萝罐头生意。借钱给他的华侨们纷纷以为,自己被陈嘉庚的“孝心”欺骗了,气得不行,在家里把陈嘉庚骂了个狗血淋头。没想到,陈嘉庚像是继承了父亲的经商头脑,菠萝罐头厂越办越好,很快就抢占了新加坡水果市场。到年为止,连本带利还清了父亲所欠的债务。当时以孙中山为首同盟会正处于热潮,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在这种革命思潮熏染下,陈嘉庚于年春加入中国同盟会,剪去长辫,置身于辛亥革命的浪潮中,物质上支援辛亥革命运动以及福建省财*,陈嘉庚意识到只有提高国民素质才,能挽救劳苦大众于水火,因此他大力兴办教育。
陈嘉庚创办的校园
年,陈嘉庚筹办了集美小学。年陈嘉庚在新加坡创建了南洋华侨中学,帮助许多海外华人实现了求学梦。陈嘉庚说:“国家之富强,全在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于教育,教育是立国之本”。他一赚到钱就兴办学校,从集美小学开始,陈嘉庚相继创办了女子小学、师范学校、中学、幼稚园、水产航海学校等,他合并集美各校校舍,统称集美学村,这些坐落于厦门集美半岛的众多学校,逐步形成了总建筑面积达余亩、在校师生超10万人。
年,陈嘉庚准备创办厦门大学,可创办厦门大学工程量不比之前几所中小学,即使陈嘉庚投入自己的全数资产,依然不够。无奈,他只能以创办厦门大学的名义,在众多南洋华侨中发起募捐。然而,前前后后募捐3次,在南洋华侨圈里愣是没有泛起一点水花,他们不仅不肯捐钱,还嘲笑诋毁陈嘉庚。特别是第3次募捐,有一位华侨富商直截了当地告诉陈嘉庚,“我宁愿死后被英国当局征收4千万遗产税,也不会在这个上面花一分钱。”但陈嘉庚便不服输,既然开了这个头,他就要把教育做好,把学校办大。为了表明决心,陈嘉庚独立捐款万,作为厦门大学的开办费,并承诺出资维持费用万元,总共出资万元。
年4月6日,厦门大学举行了开学典礼,厦门大学正式成立,蔡元培、美国教育家杜威都到场庆贺。学校有着落了,校长在他心中也有人选,他就是林文庆先生。
年夏,闽*和粤*在闽南打得不可开交,数千闽*看中集美学校坚实的建筑,便驻扎在此。学校里的学生整天处在枪火声里,害怕不已,陈嘉庚急得团团转,他想过,如果临时护送学生转移阵地,路上的安全陈嘉庚无法担保。思来想去,陈嘉庚决定求助孙中山,让孙中山出面。孙中山接到陈嘉庚的电报后,立即颁发批文:“应请贵省长转致两省统兵长官,对于该校务宜特别保护,倘有战事,幸勿扰及该校。”批文一下,集美学校重新回归安静,厦门大学的校舍也在炮火声中顺利完工。一切都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可这时陈嘉庚的企业发生重创。年,日本大肆屠杀济南城内*民,制造了骇人惨况,这就是历史上的“济南惨案”。陈嘉庚听闻,气愤至极,他带领各大华侨同胞,全面抵制日货。日*觉得陈嘉庚是在挑衅日本威严,于是彻夜一把火烧了陈嘉庚的橡胶厂。这一把火,让陈嘉庚一夜之间损失40万元,加上陈嘉庚把企业一大部分盈利全都花在了兴办厦门大学上,这时的陈嘉庚根本没有一分钱。陈嘉庚的工厂无法运转,几乎陷入停滞状态,为了周转,陈嘉庚贱卖了好几座橡胶园。可还没等陈嘉庚缓一缓,年爆发经济危机,陈嘉庚的企业再次面临危机。这时,汇丰银行的副总经理向陈嘉庚抛来了救命绳索,他可以救陈嘉庚,但前提是陈嘉庚放弃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他调查过,陈嘉庚花在厦门大学、集美学校上的钱实在太多了。为了保证厦门大学的教学水平,陈嘉庚聘用 的教师,请来了鲁迅、林语堂、孙伏园等 教师,他们每个月工资大洋。普通讲师一般大洋,而厦门大学里的校工每个月都有25块大洋。当时,5块大洋是普通家庭一个月的开销。汇丰银行的副总经理觉得,只要陈嘉庚抛开这两个包袱,陈嘉庚的企业就能起死回生。他把贷款合同放在陈嘉庚的面前,等陈嘉庚签字同意。可15分钟过后,陈嘉庚把贷款合同撕掉,丢进旁边的垃圾桶里,说:“感谢您的好意,企业可以收盘,但学校决不能停办。”年2月21日,陈嘉庚公司宣布收盘,将剩余的钱全部投入到厦门大学、集美学校中。从年到年,陈嘉庚的实业亏损超过0万元。但在这8年里,他依旧为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汇去了万元经费,这些都是他以厂房、地产、为抵押向银行贷款来的钱。3年后,陈嘉庚再也无力承担厦门大学的费用, 他只能忍痛割爱,将厦门大学无偿交给*府管理,厦门大学从私立变为国立。
陈嘉庚俭朴的一生
陈嘉庚自幼随母亲生活,就养成勤俭节约的可贵品质。他身体力行的座右铭是:“应该用的钱,千万百万也不要吝惜;不应该用的钱,一分也不浪费。”他一生捐献给国家的钱财无数,创办的学校达所。他坚持以身作则,“他的节俭不是为了把钱财留给子女,而是用来兴学。他在集美学校“秋季始业式”上发表演讲。他说:“本校性质如何?即省俭是也。中国今日贫困极矣,吾既为中国人,则种种举动应以节俭为本。为了让学生更易于信服,他举了自己的例子,“鄙人在新加坡时,地处繁华,每月除正当费用外不及二元。所以如此者,盖以个人少费一文,即为吾家储一文,亦即为吾国多储一文。”
年,爱国华侨陈嘉庚回国慰劳考察,蒋介石准备接待经费8万元,而当时中国还有很多老百姓吃不上饭;陈嘉庚到延安后,毛泽东请他吃晚饭,桌上只有白菜、咸萝卜干,外加一味鸡汤,鸡还是邻居老大娘得知毛主席有远客,特地送来的。后来,陈嘉庚在缅甸仰光华侨欢迎会上大声呼:“中国的希望在延安!”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也许就是那顿饭那味汤,让陈嘉庚看到了国共两*的差别,看到了中国的希望——一个**的 领导人如此与人民同甘共苦,人民还有什么理由不拥护,还有什么困难战胜不了呢?这味不起眼的汤里,映射的是一个**、国家乃至民族的成败兴衰。抗战胜利后,陈嘉庚重返新加坡。毛泽东为其题词“华侨 ,民族光辉”。
年9月,陈嘉庚回国定居,为修复战时被破坏的集美学校校舍煞费苦心,而对自己被炸坏的住宅却迟迟不让修复。他认为重建住宅所需不过二万余元,但校舍没有修复却先建住宅,“难免违背先忧后乐之训耳”。他的日常饮食为粗茶淡饭,非常俭朴。他爱吃地瓜稀饭,菜常常是花生米、油条、豆豉、芋头等几项轮换,有时炒一点米粉,偶尔吃点海蛎煎、炸海蛎。即使遇到逢年过节或有重要客人来访,也只是用家乡的特色风味食品来招待。在他的居室里,只有一张小木床,一张办公桌,一把靠背椅,一张小茶几,一个木制的脸盆架和一口装水用的小水缸。还有一对旧沙发,他坚持不换新的,只让换一换坐垫。他还亲自找来一块木板,需要时放在沙发的扶手上,作为活动书写板。
陈嘉庚晚年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协副主席等重要职务,人民*府给他定的工资是行*三级,每月可领元,加上地区补贴共计元。但他却规定自己每月伙食费不超过15元,省下的钱全部存入集美学校会计处作为公用。
年8月12日,陈嘉庚病逝于北京。根据他的遗嘱,“以自己在国内银行的总共为.2万元的存款,拨50万元捐作北京华侨博物馆的建筑费,又拨50万元为集美社会福利基金,而余下的.2万元则全部用于集美学校的校舍建筑”。可见,对于这样一笔巨额遗产,陈嘉庚连一分钱也没有留给自己的子孙。
今天,当我们游历这个美丽的城市时,嘉庚已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嘉庚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他是海外赤子,民族脊梁,伟大的祖国孕育了伟大的爱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