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要生存就得吃喝,也就是说人类要通过饮食,从食物中摄取各种营养素来满足身体的多种需要,使人的机体能不间断地进行新陈代谢,以便能健康地生活下去,并从事各种有效的活动;只有这样,人类才得以生存和繁衍,人类社会也才得以进步。“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就概括地说明了饮食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但人类在远古的洪荒时代,穴居野处,茹毛饮血。那时人们饮食极其原始简单。人类在发现了火,使用火以后,才知道熟食。最初,只是把食物直接放在火堆里或火上煨烤,或者把食物放在“烧石之上”炙烤成熟。
在发明了陶器以后,才有了最简单的炊具。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人类才能冶炼出青铜,铸制成鼎、釜之类的炊具,和金属刀具,人类才学会了烹饪。烹饪一词的原始含义就是煮熟食物,最先出现在《易、鼎》:“以木巽火,烹饪也。”熟食当然比生食进步,而且是人类在食的方面的一次飞跃;然而,没味的食物,乃至有异味的食物,尽管是熟的,还是不好吃的。
人类通过对生活经验的总结,又逐渐懂得用盐和梅子这些天然调味品来调味,以后又发明酿造,有了酱、醋之类的酿造品,人类才能吃到不仅是熟的,而且是有味的东西。食物的来源则从单纯的狩猎、采集,发展到饲养禽畜、种植五谷,从而使食物逐渐丰富起来。
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手工业、商业、交通业的日渐发达以及城镇的出现,为烹饪技术提供了新的原料和市场,促进了烹饪技术的发展和提高。综合所述可知: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烹饪则是饮食的核心,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反映。
我国是一个有着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孕育着丰富的饮食文化和烹任文化。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烹饪技术的提高,赋予“烹任”一词以更为丰富的内容。被后世誉为烹饪始祖的伊尹,在商汤时就以善调五味著称,曾经说“汤以至味,最后终于相汤;而结合时令进行调味,早在周礼》中就有“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干”的经验总结。“八珍”的用料及其烹制方法也在该书中有所反映。《吕氏春秋*本味)中对烹饪中火候的掌握提出了“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的要求;在调味方面,根据过犹不及的适度原则,要求做到:“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如此等等。至于烹调一词的出现不会早于唐代,到宋代使用才渐渐多起来。从著名诗人陆游的“菜把青青间药苗,豉香盐白自烹调”的诗句中可看出,烹调就是烹炒调制的意思,与烹饪的含义也是基本一致的。两者要说有区别的话也只是应用范围的不同,烹饪连做饭也包括在内,烹调则专指来着的烹炒调制而已。
我国烹饪以精湛的技术,丰富的花色品种,独特的风格口味而著称于世。不仅为我国人民所喜爱,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称道,使我国享有“烹饪王国”的美誉。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程中,随着改革开放*策的深人贯彻,我国经济必将面临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市场将日益活跃,人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习惯也必将发生越来越大的变化,家务劳动社会化的要求必会日趋强烈,这就需要有一支现代化的烹饪大*来满足这一要求。
积极培训烹饪技术人员,办好公共食堂及社会餐饮,不但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国又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名胜古迹很多,景色壮丽秀美,久为各国旅游者所向往。随着对外开放和国际旅游业的发展,我国饮食业还将承担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增进与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光荣任务。中国烹饪,是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和人民生活与国家建设事业息息相关,希望广大有志青年能积极投身到这一有意义的事业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