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夫妻已死,留下中国最贵遗产

白癜风诚信单位 http://baidianfeng.39.net/a_cjzz/180416/6169871.html

年9月25日,一张十分特殊的合影被摆在昆明医科大学入口处,所见之人无不泪目。

他们生前是一对夫妻。

一位是云南省神经外科学的奠基者和创始人,名叫李秉权,另一位是昆明医科大学教授、云南妇科专家,名叫胡素秋。

年,李秉权病重,临终前他签署了遗体捐献书,遗愿是将遗体捐给母校。

谁也不会想到,14年后,他的妻子会以同样的方式回到了他的身边。

临终之际,胡素秋说:“这样,能感觉到他还和我在一起。”

“生为医学教授,逝做无语良师。”学校如此注解这对杏林伉俪的人生。

这场跨越时空的浪漫,连死亡也不能将他们分开。

人间骄阳正好,风过林梢。

而他们的爱情故事,还要从那时年少说起。

胡素秋是将门之后,父亲胡瑛参加过辛亥革命,是响当当的革命将领。

自幼胡素秋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身边从不缺乏追求者。

与此相反,李秉权出自寒门之家。

父亲在他年幼时因病去世,郁郁寡欢的母亲,几年后也离开了人世。

两人虽然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却有着相同的目标。

胡素秋的父亲从小教育她要护国爱民。

受父亲影响,女子之身的胡素秋从小就立下了“悬壶济世”的伟大志向。

李秉权幼年父母双亡,青少年时期目睹了民族灾难,立志要为振兴中华民族而献身。

就这样,志向相同的两人在命运的安排下见面了。

年,19岁的李秉权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云南大学医学院。

他嗜书如命,除了吃饭睡觉,剩下的时间都在图书馆度过。

晚上图书馆闭馆,他就抱着书带到青云街茶馆。

因为负担不起茶水钱,每次他只买一杯水,借着灯亮一直学习到大半夜。

同在医大读书的胡素秋,也时常去茶馆喝茶看书。

就是如此的猝不及防,她走进了李秉权的世界。

得知两人是校友后,相处机会便多了起来。

胡素秋从不是一个看重身份的人。

她爱慕李秉权的贫贱不移、自强不息、努力钻研、勤学刻苦。

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对她一往情深。

起初,胡父得知自己的女儿要嫁给一个穷小子,心里有些介意。

但当他了解到李秉权的品行以及他对女儿的爱护时,心里的介意荡然无存。

年,刚参加工作的李秉权,用自己攒了很久的钱买了一支钢笔。

那是当时最流行的“派克”钢笔,他把这支笔送给了胡素秋,并正式向她求婚。

胡素秋欢喜极了,毫不犹豫答应了下来。

一年后,他们从同学结为夫妻,从此白首不分离。

李秉权和胡素秋是新中国的首批医师,怀揣着一片赤诚之心为中国医疗奉献青春。

李秉权在神经外科。

神经外科在当时的云南还是空白领域,而李秉权打破了这片空白。

年,医院的同意,创立云南省首个脑系科门诊,并完成了云南第一台开颅手术。

之后,他为一个11年癫痫病史并且左侧偏瘫的16岁男青年实施“人体大脑半球切除术”。

手术大获成功,患者术后恢复了行动能力,甚至可以参加工作。

此后多年,他以极为精湛的医术,从生死边缘抢救回了无数患者的生命。

他是云南省神经外科学的奠基者和创始人,被称为云南“开颅术第一人”。

胡素秋在妇科也不甘落后。

她是云南著名妇产科学家,运用十余项医疗技术,成功施行了将近二十余种不同类型的妇科手术。

奋战一线的同时,她著下我国首部关于妇科卫生健康的书籍《妇女更年期卫生》。

夫妻二人对医学爱得深沉,从未离开过自己的工作领域。

胡素秋腹部动过三次手术,李秉权都无法陪伴。

即使在胡素秋子宫切除手术中发生大出血休克,李秉权仍有危重病人要抢救,无法脱身。

面对他人微词,胡素秋只是淡淡说了一句:“我懂他,不要紧。”

多年后,上了年纪的胡素秋在走路时不小心摔了一跤,被诊断为脑出血。

将近七十高龄的李秉权放心不下,亲自操刀,将妻子从*门关拉了回来。

后来,在几个儿女的回忆中:

“父母两人鲜少有什么表面上浪漫的时刻,可他们看对方的任何一个眼神,在茶余饭后彼此对各自工作的谈资,都充满着理解和深情。”

一心扑在医学上的李秉权,曾不止一次地对妻子提到捐献遗体的事情。

这是因为可供教学和科研用的遗体太少了。

按照教学要求,医学本科的学生要2至3人实习解剖一具遗体,但由于数量不够,昆明医学院是32到35个学生共用一具遗体。

别说是学生,就连教师的临床科研也不能满足,让李秉权深感忧虑。

年,躺在病床上的李秉权,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

他和家人交代了自己的身后事:捐献遗体,把骨架做成标本,以供医学研究。

“我做了一辈子的医生,死了以后也要拿这身‘臭皮囊’为医学做一些贡献,学生在我身上练熟后,病人就可以少受些痛苦。

我患过脑腔梗、高血压、血管硬化,可以做病理解剖;解剖切完用完之后,再做成一副骨架,供教学使用。”

在那个年代,都讲究人死后要入土为安。

如果连坟头都没有,家人该如何怀念他?

三个子女无法接受,只有胡素秋安安静静地听完了丈夫的嘱托。

她懂他。

丈夫离开后,胡素秋在他们的院子里种了一小片竹林。

此后十年时间,竹子长得比小楼还要高。

今已亭亭如盖矣。

胡素秋回想起了那年青春,面对父亲的不允,她语气坚定地说:

“秉权贫贱不移、自强不息,他尊重我、爱护我,最重要的是他有一颗以民族大义为重的赤子之心。”

如今想来,她的眼光是没有错的。

她说爱慕他的自强不息,贫贱不能移,最重要的是对她一往情深。

如今想来,她又何尝不是。

李秉权去世的第10个年头,胡素秋跟随而去。

所有人始料未及的是,早在10年前丈夫去世时,她就一并也为自己也办理了遗体捐赠手续:

“眼角膜、进口晶体、皮、肝、肾等供给需要的病人,然后再解剖,骨骼制成骨架悬于解剖室。”

这样,就像是他从未离开过她。

他们永远在一起。

年9月25日,李秉权和胡素秋“重逢”了。

他们的骨骼标本,被一起安置在昆明医科大学人体科学馆入口处。

他们的身后是“献身医学、敬畏生命”8个红字。

当人们看到他们再次并肩站在一起的画面时,不禁潸然泪下:

“我感到他们‘重生’了,一起回到另外一个讲台。”

这场跨越时空的浪漫向我们证明了,死亡并不是终点,而是另外一个开始。

散文家秦牧老师曾在诗歌里写道:

“玻璃橱里是他们特殊的坟,玻璃橱外是他们浩瀚的爱。”

生为人民服务,逝为医学献身。

他们以无私的方式实现了永生,他们永远相依,万代不离。

有网友说:生平第一次,看到骷髅骨架的时候心中没有一丝一毫的害怕与恐惧。

也许,人类文明就是要靠这些心怀大爱的人的推动,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进步。

这是民族的脊梁,也是民族的精*。

点亮“赞”,让我们一起向这对医学伉俪致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