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看过皮影戏,但你知道皮影戏的由来吗?
皮影戏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们生活中越来越少见了,为了传承非遗产品,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皮影戏的由来和制作吧!
皮影戏起源可追溯至两千年前的西汉,历经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与传承,在不同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发展特点和表现形式,如清代是皮影戏的鼎盛时期,当时官第王府、乡绅大户等都以蓄置影箱、私养
皮影戏最早诞生于西汉时期。据传说,汉武帝的爱妃李夫人病故,汉武帝思念不已,神情恍惚。有位方士李少翁,用棉帛裁成李夫人的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夜晚,围方帷,张灯烛,恭请汉武帝观看。汉武帝看后,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被认为是皮影戏的雏形。
后来,经过漫长的岁月,皮影戏不断发展演变,逐渐成为一种深受民众喜爱的民间艺术形式。它融合了绘画、雕刻、表演、音乐等多种艺术元素,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民间流传至今。皮影的制作通常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道工序。
首先是选皮,一般选用年轻、毛色黑的公牛皮或驴皮。然后制皮,要经过浸泡、刮毛、打磨等步骤,使其变得平整光滑。接下来是画稿,根据所要表现的角色和情节,精心设计图案。过稿就是把画稿复制到皮上。
镂刻是关键步骤,艺人们用各种刀具精心雕刻,刻出人物、动物等的轮廓和细节。之后进行敷彩,涂上各种鲜艳的颜色。
再通过发汗熨平,让颜料渗透到皮革中,颜色更加牢固。最后缀结合成,把各个部件用线或铆钉连接起来,装上操纵杆,一个精美的皮影就制作完成了。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皮影戏与各地的文化、民俗相结合,形成了众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流派,如陕西皮影、唐山皮影、泰山皮影等,它们在影人制作、唱腔风格、表演形式等方面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和审美情趣.
正在表演的皮影戏之所以说它已是非遗产品,其一,它具有悠久的历史,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民族记忆,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
其二,皮影戏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包括绘画、雕刻、表演、戏曲等,展现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创造力。
其三,它是特定地域和群体的文化表达,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
其四,皮影戏的传承往往依赖于口传心授,传承方式独特且脆弱。
其五,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皮影戏面临着传承困难、观众减少等问题,需要加以保护和传承。如今,皮影戏虽然不像过去那样盛行,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传承和保护,这门古老的艺术一定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
皮影戏表演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