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瓦石宗师刘大可历史选择了我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科学大讲堂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211122/9779040.html
04:40

本期嘉宾:刘大可

古建瓦石独立分支学科创始人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刘大可,古建瓦石专业辟为独立分支学科的创始人和奠基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古建泰斗罗哲文更曾评价他为“一代瓦石宗师”。

从青年时期起,刘大可便跟随老工匠们学习古建筑瓦石营造技术,凭借着良好的文化底蕴和学习能力,他很快便担纲古建筑技术研究重任。年开始,刘大可设计并编制了多项技术标准。他主笔和参编过20余本,其中,《中国古建筑修缮技术》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更成为从事古建筑设计、施工、修缮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必读著作。

在他眼里,古建筑不是简单的物品,一砖一瓦里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承载着传播文化的使命。

中房报记者李叶丨北京报道建筑是一部重要的史书,它将历史、艺术与科学完美融合在一起,忠实的记录着每个时代人们的生活轨迹。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建筑不断演变、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建筑流派和风格,也展现出一段段独特的文化记忆。不过,要破译古建筑传达的信息并非易事。大到一种建筑风格,小到建筑中的一砖一瓦,都有自己的专属密码。刘大可就是这样一位破解建筑密码的人。他的身份有很多,古建瓦石专业辟为独立分支学科的创始人和奠基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古建泰斗罗哲文更曾评价他为“一代瓦石宗师”。从青年时期起,刘大可便跟随老工匠们学习古建筑瓦石营造技术,凭借着良好的文化底蕴和学习能力,他很快便担纲古建筑技术研究重任。年开始,刘大可设计并编制了多项技术标准。他主笔和参编过20余,其中,《中国古建筑修缮技术》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更成为从事古建筑设计、施工、修缮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必读著作。从业50多年来,刘大可参与了大量的古建筑施工质量监督工作,负责修缮天坛祈年殿、故宫太和门、香山勤政殿等众多国家重点古建工程;发明了“仿古面砖”“连体琉璃瓦”等国家专利的古建构件。深秋10月,中国房地产报记者一行来到约定地点,见到了这位中国古建筑学人圈中有口皆碑的“宗师”。与《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中客观、严谨的成文风格不同,刘大可给人的印象更像是一位随和、率直的长辈。在他眼里,古建筑不是简单的物品,一砖一瓦里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承载着传播文化的使命。━━━━历史的选择

古建瓦石专业辟为独立分支学科的创始人和奠基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刘大可。中房报记者刘洋/摄

“或许是历史选择了我,而我也选择了历史。”谈及与古建筑瓦石领域的结缘,刘大可感慨道。刘大可原本出身知识分子家庭,少年时期的他为自己设想的职业道路是做“中国第一翻译家”。目标明确,他便一股脑儿朝着这一方向努力。从三年级开始,他尝试着写诗歌、相声和话剧,并将自己的作品进行演绎。学习方面,他不仅如愿进入当时北京的重点中学,英语在全校名列前茅,作文更曾几年都拿到了第一名。当刘大可还在畅想未来时,一场运动的到来将他的人生路径悄然改写。“那年我大概20岁,因为这一特殊历史原因,没当上翻译家,当了瓦工。”回忆起这段经历,刘大可轻描淡写的说。彼时的刘大可并不知道,个人命运的改变将为古建筑研究领域开辟出一个新的分支。“做一件事就得把它做好。”采访中,刘大可多次提及这句话,对这句话的贯彻直观的呈现在他过往的经历中。刘大可所说的瓦匠,即进入北京西城区房管局从事古代建筑的营造工作。在这期间,他并没有因理想未能实现而自我放弃,而是在瓦石中找到了新的意义。“古建筑里的门道可多了,瓦石文化同样博大精深。”与此同时,刘大可也意识到,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技法都在老一代工匠的肚子里,它的传承长期以来都是依靠工匠师徒间的口传心授,没有文字的记载。“当时工人师傅普遍是在民国时期就从事这一行的,他们又多是从清朝年间的师父那继承的手艺,掌握的多是明清时代的古建筑营造技法。那个年代,工人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也没法将这些技法用文字详细、简练的表达出来。”这也意味着,如果某一环节的记忆出现偏差,一种古建筑营造技法就面临着失传。在刘大可看来,研究、记录下这些知识,并让更多的人去读懂其中的奥妙,是历史放在他肩上的责任。凭借扎实的文笔,刘大可将原先散乱的、口传心授的知识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在实践中完善。年,刘大可和同事一起编制古建施工及预算定额。受访者供图年开始,刘大可将所学的技术知识,整理、加工、汇编,终于在年出版了第一版《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该书以明、清官式建筑的做法为主线,主要介绍古建筑土作、瓦作和石作的传统营造方法和法式,包括地基、台基、墙体、屋顶及地面等部位的式样变化、构造关系、比例尺度、规矩作法以及建筑材料等方面的内容。一经发售,便成为从事古建筑设计、施工、修缮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必读著作。在中国古建瓦石领域,这本书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年,《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第二版也问世了,较之年出版的第一版著作,内容从50多万字增加到80万字,内容也更加详实。━━━━责任与使命刘大可与罗哲文老先生在可园工地。受访者供图“我对一砖一瓦有特别深的感情,看见这些古建筑就像在和古人对话一样。”刘大可告诉记者,文物古建筑作为我国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历代建筑工匠技术和智慧的结晶。除了朝代更替带来的风格变迁,这些建筑根据不同的地缘、文化、历史也形成了不同的建筑流派。北方官式建筑巍峨雄伟、庄重非凡,江南园林建筑玲珑奇巧、如入画中,徽派民居粉墙黛瓦,闽南建筑风格鲜明……当下,一些古建筑的原貌面临着被人遗忘的窘境。有一次,刘大可受邀去到江西宜春地区,了解当地一老街的古建修复工作。在看到当地将独居地方特色的白砖白瓦做旧成仿清的灰瓦时候,立马给项目的负责人上了一课。中国古代大部分建筑采用的的确是青瓦。年,刘大可在河北指导古建施工。受访者供图在闽南地区,有少量古建筑则使用红瓦。在江西宜春当地采用的则是白砖白瓦,区别于其他地区,且十分少见,因此相当宝贵、有特色。“换成青砖青瓦,不符合古建筑的原貌,也失去了当地特色。”经过刘大可建议,负责老街修复工作的工作人员迅速重新设计了效果图。经过刘大可建议,负责老街修复工作的工作人员迅速重新设计了效果图。其中,一名工作人员惊讶道,“我们天天从这条街走,看到的确实是白砖白瓦,但如果不是您说,真的注意不到。”“这就是职业病。”刘大可笑道,到了哪儿,我都得看看这些砖瓦,看看这些建筑细节。实际上,近些年为了对这些建筑进行保护和传承,全国各地都开展了各种文物建筑的保护与修缮工程。刘大可在天坛神乐署工作现场。受访者供图“老城修缮,既存在技术问题,也有理念问题。老城是原著,我们最好是当翻译家,比较忌讳当作家搞创作,忌讳当诗人浪漫地发挥,更忌讳的是戏说。”在刘大可看来,这些年,国家对于古建筑保护和修缮的投入显然比过去大得多,这些投入和工作的成效有目共睹,且具有历史意义。谈及作为古建筑领域从业者、研究者的使命,刘大可摆摆手,“这个命题太大了。我就是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把我想要传达的东西传达出去,无愧于心罢了。”━━━━传承与创新刘大可在北京市工匠技能大赛现场。受访者供图传承与创新,经典与当下,对刘大可来说并不是一个选择题。“传统文化是经历几千年的不断变化、不断丰富、不断积淀而成,传统文化的脚步走到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留下它的印迹,都会有所创新,其中必然会留下经典。”刘大可认为,实际上每一代人都是当代人。过去的瓦石匠人,也会在原有技法的基础上创新,这些创新使得工作得到优化。“对今天的人来说面临一个难题,就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继承是要完整的继承,也需要创新发展,古建筑营造技法本身就完整的保留在那,就得原汁原味;但是作为一种技术,也是应该创新和发展的,当我们把创新和发展留给后人之后,对后人而言这些也成为了遗产的一部分。”这些理念也与我国现阶段大力提倡的“工匠精神”不谋而合。传承和创新,在刘大可身上都得到了体现。对于当下的“工匠精神”,刘大可是这样理解的,喜爱这件事,愿意为这件事去琢磨、去钻研,做这件事让我安心。中房报记者刘洋/摄从业50多年来,刘大可参与了大量的古建筑施工质量监督工作,如修缮天坛祈年殿、故宫太和门、香山勤政殿等众多国家重点古建工,使得这些古建筑的原貌得以复苏和延续。同时,他发明的“仿古面砖”“连体琉璃瓦”等国家专利的古建构件,被广泛用于我国仿古建筑、园林建筑。对于当下的“工匠精神”,刘大可也有自己的理解。“我不喜欢用‘坚守’这个词来形容对工作的态度,听起来像是心思在别处,但不得不坚持做一件事。我宁愿用‘安心’来代替‘坚守’,就是我喜爱这件事,愿意为这件事去琢磨、去钻研,做这件事让我安心,这样才能在一件事上做出名堂。”不过,在古建筑技法的传承方面,刘大可也有自己的担忧。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刘大可指导传统砌砖工艺。受访者供图“现在的人才培养途径完全可以满足需求,不再是没地方学、找不到人教、买不到教材的问题了,而是没有多少人愿意学的问题了。并非人们不愿意学习古建技艺,而是大多数年轻人都不愿意做工人。”刘大可坦言,为了使年轻人有成为工人的意愿,首先要增加工人的收入,其次要真正提高工人的社会地位,这样古建行业应该是许多人乐意优先选择的专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6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