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在中国福州举行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顺利通过审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为什么是泉州?
于世界遗产版图而言——作为先于大航海时代出现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泉州的种种传奇,拓展了大众认知中人类交流交往的内涵与丰富性。
于中华文明版图而言——一个向海而生的文化遗产地获得了世界认同,再次佐证了这个古老文明在长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始终多元而灿烂。
石湖码头一角。置身泉州,码头、海风、船只……这些元素俯拾皆是,无声地提示你——此处是一个向海而生的“文明地标”。这是官方记载中的泉州形象——
坐落于中国东南沿海,泉州在10至14世纪的世界海洋贸易网络中,是高度繁荣的商贸中心之一。
作为宋元中国与世界的对话窗口,它展现着中国完备的海洋贸易制度体系、发达的经济水平以及多元包容的文化态度。
公元年,市舶司在泉州设立,标志着这个古称“刺桐城”的地方,正式成为开放的国家对外贸易口岸。
樯桅如林、千帆竞波,《马可·波罗行纪》甚至写道:“我敢言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
史书往往只记载恢弘的篇章,字里行间的留白,却满是值得后人品味的细节。
余晖中的万寿塔
泉州城东南方向20公里的宝盖山上,万寿塔承载着泉州民众对海洋贸易的历史记忆。
这座又名“姑嫂塔”的仿木楼阁式石塔,既是商船抵达泉州港的地标,又铭记着商人妇登塔望夫成石的悲伤传说。
长年累月的等待,却并未换得家人从海上归来、全家团圆,这是历史上许多泉州家庭的命运缩影。
“我们的祖先,为什么不选一个升官发财、封妻荫子、皆大欢喜的故事去讲?为什么要把这样凄惨悲伤的故事一代代传下来?”
“因为想要收获总要付出。在大海面前,付出了并不一定会有收获,但是想要有收获,只能先豁出去。这就是泉州的航海精神,这就是为什么一代代泉州儿女明知前路未卜却依旧勇毅前行、乘风破浪的原因。”
讲解人的自问自答,勾勒出泉州立体而生动的气质与形象。
始建于年的洛阳桥,是泉州北上福州乃至内陆腹地的交通枢纽。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泉州又何尝不是一座沟通中外的桥梁?
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
曾几何时,四海客商涌入泉州,走过这里大大小小的街巷、长长短短的桥梁,留下西域的香料、药材和珠宝,将中国的丝绸、茶叶和瓷器带向世界舞台。
他们在史书中只留下“番商云集”的剪影,这座城的许多角落,却铭记了他们曾经的悲欢。
泉州市鲤城区金鱼巷。漫步在这座千年古城的街巷,人来人往中,海洋文化种下的独特气质扑面而来。新华社记者林善传摄
泉州此景,又何尝不是中华文明形成历程的生动注脚?
延绵不绝多年,从“满天星斗”到“月明星稀”,中华文明由点滴之水汇成涓涓细流,最终成为滋养广袤大地、孕育无数华夏儿女的大江大河。
历史洪流之中,无论是立足山川还是面向大海,我们的祖先从不封闭、从不孤立。
他们以非凡的勇气跨越万水千山、迁徙繁衍,事实上的文明交流几乎一天也没有停止过——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香料之路如此,名不见经传的条条通路更是如此。
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包容,只有充满自信的民族才有力量。
这是古老泉州的启示,亦是迈向未来的召唤。
来源:新华视点新华社记者:施雨岑王鹏设计:潘红宇摄影:宋为伟姜克红责编:郭艳慧校对:米湘月(实习生)点击上图,了解半月谈时*百科题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