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墓志铭不简单的人生谢幕词北京日报客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优惠活动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6928191010239845&wfr=spider&for=pc

墓志铭是世界范围内通用的纪念逝者的方式,任何一篇墓志铭都承担着纪念式的现实功用,好的墓志铭往往闪烁着思想的火花。

1、刻石作铭的起源

墓志铭是对逝者生平的概述和赞颂的文体,学者们通常把一篇墓志铭细分为“志文”和“铭文”。“志”,即记叙逝者的姓名、籍贯、官职、生平事迹等,在形式上多使用散文;“铭”则是用韵文的形式,赞颂逝者品德的文字。墓志铭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延续至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从材料上说,早期是“砖、瓦、石并用”,后来逐渐形成了石刻墓志;从文体上说,墓志铭由简入繁,由随意写刻变成了有固定格式;从名称上看,由早期的墓记、柩铭等名目统一为墓志铭。特别是魏晋南朝时期,由于限制立碑,迫使墓碑以缩小的形式,由地上转入地下,这也是促使墓志铭正式形成的一个重要外部机缘。

唐代是墓志铭发展的巅峰时期。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社会繁荣,另一方面是有了前代文学的积淀,使得墓志铭的创作达到鼎盛,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均被后世所借鉴。此后,名人自撰墓志铭趋于兴盛,如白居易《醉吟先生墓志铭并序》等。明清时期,整个社会都看重丧葬,这一时期文人的创作也达到了封建社会的又一高峰,在很多文人墨客的书籍中,都能看到墓志铭这种文体出现。

2、罕见的无字碑成为后世难解之谜

神龙元年(年),82岁的武则天在人生的舞台上谢幕。在她和唐高宗合葬的乾陵前立着两块石碑,西边的那块属于唐高宗,上面刻着他的丰功伟绩;而东边的那块八米石碑高大巍峨,上面竟然一个字都没有,这就是著名的武则天无字碑。

除此之外,我国历史上还有另外两块著名的无字碑,每一块都记载着一段历史。

一块是东晋名士谢安的墓碑。谢安就是成语故事“东山再起”里面的“主人公”,他四十岁时才开始做官,在谢安的举荐下,其侄谢玄带领被称为中国历史上五大强*之一的“北府兵”,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谢安因此成为全民英雄,他死后,墓碑上不刻一字,代表着功德无量。

还有一块是南宋奸臣秦桧的墓碑。臭名昭著的秦桧死后墓碑上无字,是因其陷害忠良,卖国求荣,后人不屑为他刻字。

3、了解古代社会的“参考书”

墓志铭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既具有一定的石刻艺术和书法价值,又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能够起到证史补史的作用,已成为文物部门整理收藏的重要内容之一。考古学者认为,短短几十年间,墓志石刻已经从一种边缘性史料成为我国中古特别是唐代研究最为丰富的信息来源之一。

研究者发现,古代墓志铭所提供的丰富细节非常惊人,是现代人研究当时社会*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生动的“参考书”。如元景在北魏宣武帝时任徐州刺史,很有理想抱负,但残酷的*治斗争为他惹来杀身之祸,因此在《临刑自作墓志铭》中写道:“洛阳男子,姓元名景。有道无时,其年不永!”寥寥数语,生不逢时的悲壮之情跃然纸上。

现存墓志铭保留相对多且完整的朝代当属唐代,出土的大量墓志可以使人们了解当时的*治语境、民族战争、历史人物及对当时*权的评价。如武周时期的墓志“多含*治隐情”,不少墓志通过墓主人的个人遭际揭露了酷吏*治的黑暗,这些都体现了武周时期人们对于酷吏*治的反感,撰写墓志者通过隐晦的语言记录了人们对于社会现状的抗拒,曲折表达了人们向往光明自由的生命追求和理想。

对于很多现代人来说,认识墓志铭是从学习书法临帖开始的。墓志铭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石刻形式,越来越受到学者和书法家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