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立遗嘱,财产只给儿子,不给二婚妻子任

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对于年龄偏大的老人来说,老来丧偶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这时候儿女都长大了,他们有自己的小家庭,陪伴在老人身边的日子是越来越少了。

于是一些丧偶老人,就想重新找一个老伴,填补生活以及感情上的缺失。

一些子女之所以反对老人再婚,主要是担心再婚的另一半,是来分老人财产的。

那么老人二婚时,如果立遗嘱表明,自己百年后的所有财产,都留给子女,不给二婚的妻子可行吗?

看看一起关于老人二婚,老人立遗嘱不给再婚妻子任何遗产,去世后儿子要求继母搬走,法院是怎样判的。

事件经过:

河南某地有个人叫老刘,在前妻还在世时,为老刘生了一个小刘,老刘在当地购买了多处房产,前妻去世后,老刘又找了一个老伴王某。

婚后的老刘与王某,两夫妻就一直住在老刘当初所买的一间门面房里。

在老刘与王某再婚的第9个年头,老刘心血来潮立了一份遗嘱。

这份遗嘱对再婚的妻子是一点都不友好,老刘在遗嘱中表明了:“自己现今所拥有的财产,百年后的抚恤金、丧葬费等,不给妻子王某一分钱,全部均归儿子小刘所有”。

老刘立下遗嘱后,突然去世了。

小刘根据老刘所立下的遗嘱,要求后母王某搬出那间门房面。

王某自然是不肯了,她虽然不是小刘的生母,但她与老刘是合法夫妻,没有道理,老伴一过世,自己就要被赶出家门,所以她不肯搬走。

明明父亲的遗嘱已经说明了,这些遗产都归自己所有,王某她竟然不肯搬,小刘自然是心有不甘。

于是,小刘就将王某告到法院了,小刘希望法院能判定父亲的遗嘱有效,王某立马搬走,把房子收回来。

然而,法院是公平的,法院根据王某的情况,判定,老刘所立遗嘱,驳回小刘的诉讼请求。

立遗嘱也不好使了吗?自己财产,还不能自己自己分配了?为什么法院,会判定老刘的遗嘱无效呢

个人对自己的财产,是可以立遗嘱处理遗产的权利,只是在法律上也有相关的规定。

比如那些没有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受欺诈、胁迫等所立的遗嘱是无效的。

该起事件当中,老刘虽然不属于这类情况,但老刘是完全根据自己的偏好,来立遗嘱的,这份遗嘱已经损害他二婚的妻子合法权益。

王某与老刘是合法夫妻,她与老刘结婚后,老刘所得的收入,是属于他们夫妻共同财产。

老刘一个人就把这些财产擅自进行分配,这是不合法的,毕竟老刘虽然不在了,但王某她还要生活呢。

另外,王某在老刘去世时,她已经年龄达60周岁,也没有固定的生活来源,老刘却把所有的遗产,都留给小刘,没为王某留一毛钱,已经违反了《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四十一条规定:

遗嘱应当为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

也就是说老刘所立的遗嘱,完全是根据自己的偏好将遗产进行处理,他把本该是属于二婚后的夫妻共同财产,自己一个人分配了,也没为自己百年后,二婚妻子生活所考虑,这样的遗嘱自然是得不到法院的支持。

老刘的“小聪明”,不顶用

农村有句老话是形容二婚夫妻之关的关系:“半路夫妻都是贼,交身不交心”,老刘明显就是这类人。

王某不是老刘的原配,她也和老刘一起生活了好些年时间,感情上可能没有与老刘前妻那么深厚,王某肯定也是为这个新家付出过。

比如说在日常生活中为老刘洗衣做饭,老刘生病的时候,照顾老刘等等。

老刘的做法寒了王某的心,老刘一直防着王某,他可能觉得王某是为了他的钱,才选择与他结婚,所以他才会立一份不给王某分一毛钱的遗嘱。

谁知道,老刘虽有小聪明,却不懂法,立遗嘱不能违背法律,结婚多年的夫妻共同财产,没有经过王某的同意,哪能自己一个人就处理分配了呢?

有人可能会说,老刘那间门面房是与他前妻生活时所购买的,并不是和王某结婚后才买的,这不算是与王某的夫妻共同财产。

法律对遗嘱自由,是有进行限制的,对于那些缺乏劳动能力又无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立遗嘱的人应当为该类继承人留下必要的遗产。

王某与小刘都是老刘的第一顺位继承人,而老刘却没有给无劳动能力也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留一分的遗产,这不但是不合理,也是不合法的遗嘱。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五十三条:夫妻共同所有的财产,除有约定的外,遗产分割时,应当先将共同所有的财产的一半分出为配偶所有,其余的为被继承人的遗产。遗产在家庭共有财产之中的,遗产分割时,应当先分出他人的财产。

老刘与王某二婚有些年头了,自然会有些共同财产,并且老刘也没有做婚前财产公证。

老刘这是在把王某当成免费的保姆,没有给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王某,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

逃避对王某应负的责任,也侵害了王某的合法权益(在立遗嘱时任意取消王某的合法继承权)。

写在最后:

丧偶老人需要得到关爱,想找一个老伴,如果是想着有人搭伙过日子的心思,那么最好还是不要找的好,双方各自心里有个小算盘,各算各的账,经济好的担心自己吃亏了,处处防着另一半。

这样的二婚生活,哪有幸福可讲呢?

其实农村那句老话半路夫妻,还有下半句,只是很多人都忽略了,下半句是:“包容理解银成堆”。

可见并不是说所有的二婚都不好,关键看用什么心态,如何去处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5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