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新时代两代青铜匠接续铸鼎

北京中科皮肤医院好不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161223/5153151.html
03:11

继13年前“告别田赋鼎”之后农民父子联袂出手再为国事“开工”

13年前,灵寿农民王三妮为纪念国家取消农业税铸造了 的“告别田赋鼎”,13年后,其子王英洁为铭记国家大规模“减税降费”给企业带来的利好,打算铸造一尊“感恩鼎”。形制类似于后母戊方鼎的“感恩鼎”模型已出,即将投入铸造。王英洁说,他要赶在国庆节前把鼎铸好,以一个新农民企业家的身份,为新中国70华诞献礼。不为别的,只为铭记。“感恩鼎”上的铭文,王英洁已经在写了。他说,铭文不仅要记录国家减税降费给企业带来的利好,还要记录这个新时代。自己是匠人,也是农民,家乡越变越美,日子越过越好,他要代表广大农民,说出自己的心声。

本报讯(记者范文龙刘勇峰刘文静)设计、制模、写铭文……5月17日,石家庄市灵寿县农民王英洁正在忙一件“大事”——为铭记国家大规模“减税降费”给企业带来的利好,他要铸造一尊“感恩鼎”。13年前,其父王三妮为纪念国家取消农业税铸造了 的“告别田赋鼎”,13年后,王英洁为国事再次铸鼎。作为灵寿青铜器制作工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两代青铜匠以几乎相同的方式,表达着最朴素的感恩情怀。

从爷爷到父亲再到自己,王英洁家传的青铜器制作工艺已被列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半个多世纪前,爷爷走街串巷,铸造铜勺、香炉等小器件,靠手艺养活了一家人;改革开放后,父亲王三妮把这门手艺从生活用品扩展到工艺品,从小作坊发展成小微企业,并于年建立了灵寿县中山青铜工艺厂;进入新时代,第五代传承人王英洁改良工艺,拓展市场,企业规模逐年扩大,如今已年产上千件青铜器销往全国。

年,国家一系列减税降费新*的出台,让王英洁和其身边的企业主们如沐春风。“按照这次减税降费的*策,我们这个小厂一年要少交5万多元的税,我打算把省下来的钱买些雕刻机,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王英洁说。

国家大规模减税降费令王英洁感慨万分:*策越来越利民,企业越来越有好盼头,日子越来越有奔头,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呢?他想到了铸鼎。“鼎,是一种礼器,用于纪念重要事件。”王英洁说。王英洁要铸“感恩鼎”的想法,是受父亲的影响。年,国家取消农业税,给祖祖辈辈是农民的王三妮带来了铸鼎的冲动。王三妮历时一年多时间、自费6万余元,铸就了一尊99厘米高的“告别田赋鼎”。年,“告别田赋鼎”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

王英洁要铸鼎,全家人一致同意,他的妻子白路燕也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登门讲解减税降费*策的灵寿县税务局干部。经过多次讨论,决定铸造一尊方鼎,形制类似于后母戊方鼎,鼎名初定“感恩鼎”。如今,“感恩鼎”模型已出,即将投入铸造。王英洁说,他要赶在国庆节前把鼎铸好,以一个新农民企业家的身份,为新中国70华诞献礼。

五代青铜匠两代铸鼎人——灵寿县王三妮父子的感恩情怀

□文本报记者范文龙刘文静刘勇峰

5月17日,阳光明媚。灵寿县青廉村村西一处高岗上,有一所恬静的院落,灵寿县中山青铜工艺厂就坐落在这里。72岁的王三妮在门口扫地,44岁的王英洁则在制作室的一尊蜡模上专心刻着铭文。院里,摆放着已经做好的和正在制作的青铜器的模型或半成品。“我们没有机器,全是手工。”王英洁的妻子白路燕说。自然,他们刚刚开始制作的“感恩鼎”也是纯手工制作,20多道工序,预计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完工。

一颗匠心

时隔60年,现年72岁的王三妮仍然能够记得自己在十 岁时做的 件手工艺品——烟袋锅。对青铜匠人来说,小小的烟袋锅是最易学的,即便如此,他也做了四五天,做出来后虽然样子很丑,但颇有成就感。

在王三妮的记忆中,他从小就看着爷爷、父亲在做烟袋锅、小香炉、铜勺……种地间隙,走街串巷卖青铜器挣点手艺钱,养家糊口。王英洁从父亲口中得知,爷爷的爷爷就在做青铜器,到他这代,是第五代了。从 个烟袋锅开始,王三妮成了手艺人。跟爷爷、父亲相比,王三妮手巧、脑子活,正式接过衣钵后,创新了很多新产品,并且在年注册成立了灵寿县中山青铜工艺厂,把家里的小作坊变成了工厂。

王英洁的匠人之路不像父亲那样平坦。作为一个有想法的七零后,他原本是看不上这门手艺的,因为过程枯燥,挣钱太少。王英洁十几岁外出打工,闯了几年后回到家,才慢慢体悟到青铜器铸造中蕴含的厚重与余韵,从而专注于此。继承了父亲“手巧、脑子活”的基因,王英洁改良了青铜器制造的部分工艺,一件模子不再只出一件产品,而是可以出一套产品,这使得工厂的产量和效益大幅增加。年,他家的青铜制作工艺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两代感恩

一辈子跟泥土和青铜器打交道的王三妮信奉一条朴素的道理:“人家帮了咱,咱得懂得感恩。”就是这条朴素的价值观,让他在13年前自顾自地铸起了“告别田赋鼎”。

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农业税条例》正式被废止。这令王三妮兴奋不已,他算了一笔账:家中7口人,14亩地,每年要交农业税费元,免除农业税后不但不交钱,*府还给补贴元,里外算下来,一年直接受益元。“鼎代表着权威,也是一种文化,我想通过铸鼎,把国家免除农业税这件大事告诉子孙后代,让他们永远记住。”王三妮说。

“告别田赋鼎”由青铜铸成,通高99厘米, 直径82厘米,重千克。鼎腹上部是《告别田赋》铭文,共计字。文中历述田赋的变迁以及农民生活的变化。“告别田赋鼎”铸成后,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

王三妮的想法与做法影响着儿子王英洁。“父亲知道我要铸鼎纪念国家大事,他笑了。我能感受到他那是发自内心的笑,那是想着他那份感恩的心,我们传承下去了。”王英洁说。年,国家出台大规模“减税降费”*策,并于年开始实施。“我算了一笔账,按新的税法规定,我们每个月能省多元,算下来一年少交5万多元的税呢!”王英洁妻子白路燕高兴地说。对于爱人铸鼎感恩的想法,白路燕 个支持,她把这个想法也告诉了登门讲解减税降费*策的灵寿县税务局干部。

世代传承

新*惠民,心存感恩。如何表达这份对*和国家的拳拳感念之心?或许有人会发条朋友圈,发条微博或抖音,而王三妮和王英洁父子两代青铜匠选择了铸鼎。选择铸鼎,不单单因为这是他们传家的本领,还因为他们坚信,唯有青铜的质地与分量,最能传递朴素的情感;唯鼎之尊贵,方可铭记家国大事。

铸鼎需要20多道工序:修蜡、制壳、融蜡、化铜、浇铸、打磨……而且鼎愈大,愈需要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按照设计,“感恩鼎”通高.9厘米,寓意年;鼎足高70厘米,寓意新中国成立70周年;鼎形参照我国出土的 的鼎——后母戊方鼎。据考证,后母戊鼎是商代国君为祭祀其母戊所铸,“感恩鼎”比照此形,寓意对祖国母亲的感恩。

王英洁说,铸这尊鼎需要耗费几个月的时间,他会在今年十一前铸成,以自己的方式向新中国70华诞献礼,不为别的,只为铭记。

“感恩鼎”上的铭文,王英洁已经在写了。他说,铭文不仅要记录国家减税降费给企业带来的利好,还要记录这个新时代。自己是匠人,也是农民,家乡越变越美,日子越过越好,他要代表广大农民,说出自己的心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