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也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加强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和传播利用,让文物活起来。
在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委员代表们就文物的保护利用纷纷建言献策。
马萧林
全国*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让文物“活起来”,把“博物馆”带回家
牛年春节,《唐宫夜宴》成功“出圈”,河南博物院意外“走红”,马萧林难掩欣喜。观展的群众络绎不绝,不少年轻人自发前来“打卡”,还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参观学习,“‘博物馆热’不仅体现了大众文化需求的转变,也在一定程度上昭示着传统文化的持续回归。”
怎样实现让文物“活起来”,把“博物馆”带回家,是马萧林一直思考的事情。马萧林认为,要挖掘文物所蕴含的易于被公众理解和接受的传统文化要素,找寻传统文化和当代生活之间的契合点。年河南博物院推出了“考古盲盒”文创产品,已卖出10万多个。马萧林说,“文创产品能够延续文物的生命力,延伸博物馆的传播教育功能。我们应该更多地思考如何把文物和日常生活、文创产品结合起来,让观众更加喜欢文物,喜欢传统文化。”对此,马萧林建议,依托博物馆、考古遗址公园等场所,将考古成果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陈列展览、文创产品、数字化体验,让老百姓看得懂、感兴趣、想参与、有收获,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同时,要激发青少年学习考古成果的热情,了解青少年富有好奇心、求知欲的天性,适应青少年圈层化交往、网络化生存、个性化表达的特征,创新主题研学、游戏动漫、职业体验等方式,增强考古成果转化的吸引力,更好彰显以史育人、以文化人作用。
博物馆是青少年认识历史、传承文化的鲜活教材,尤其是其探索未知的内容特点和灵活多变的场景体验,在教育引导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方面具有重要优势。“河南博物院十分重视如何在面向青少年时,做好中华 传统文化的 表达。”马萧林说,当前,以“95后”“00后”为代表的新生代正逐步成长为文化消费的主力*,“考古盲盒”、《唐宫夜宴》和《河南博物院元宵奇妙夜》在网络上的迅速走红,青少年群体便是最重要的力量。河南博物院“考古盲盒”在设计之初,正是充分考虑到了年轻人求新求异的探索性和娱乐性的消费心理,利用文化和创意引导他们从猎奇探宝转变为热衷探寻宝物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从而更好实现了“考古盲盒”的科普价值。
于会文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大足区委书记于会文:将大足石刻打造成独树一帜的文化IP
大足石刻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品,在世界石窟艺术史上留下了壮丽辉煌的一笔。于会文说,大足石刻是重庆一张响当当的旅游名片,是一块“金字招牌”,大足区始终把大足石刻的保护研究利用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号工程”。
于会文表示,“十四五”时期将是大足区千载难逢的发展*金期,必须要抢抓机遇,用好机遇,争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奋力开创“十四五”大足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为此,大足区确定到年,力争实现“国际知名旅游地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特色产业新高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营商环境优选地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等四个目标。
特别是在大足石刻保护研究利用方面,“十四五”期间大足区将集中力量整治大足石刻存在的各类问题,千方百计为大足石刻看准病、治好病,当好“医生”。还将联合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等,争取文化和旅游部等国家部委支持共同打造 文化公园,成为中华文化重要标志;持续开展“四百工程”,联动柬埔寨吴哥窟、印度阿旃陀石窟等世界知名石窟,举办大足石刻世界巡回展,将中华 传统文化向全世界广泛传播。
“高标准建设大足石刻文化公园是大足区的头等大事。”于会文说,“我们将把大足石刻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独树一帜的文化IP。”
王文保
人大代表、山西文旅集团*委书记、董事长王文保:推动山西率先探索文物活化利用新路径
山西的文物资源禀赋在全国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如何用好用足自身丰富的文化文物资源,重塑山西历史文化旅游的比较优势和独特地位,是山西必须做好的答卷。
“由国家层面出台《关于支持山西建设文物活化利用先行先试示范区的意见》(简称《意见》),推动山西率先探索文物活化利用新路径。”今年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山西文旅集团*委书记、董事长王文保提出如下建议。
他认为,制定《意见》,重点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对文物进行分类活化利用,明确相应底线;二是要加强文化遗产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三是要加快国有文化文物单位改革;四是要提升文物活化利用的国际化程度。
对文物进行分类活化利用,明确相应底线。在《意见》中根据文物不同的类别和等级,明确相应的活化利用底线,研究制定各类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正面清单、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优化法治监管和产业运营环境,确保各类主体可消除顾虑,依法进入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领域。
加强文化遗产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完善全省域统一的文化遗产数字化开放共享平台建设。打破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隔,突破地域和行业界限,提高数据查询的便利程度。填补社会民众和文化遗产之间的信息鸿沟。同时,增加文化遗产宣传的*府采购,鼓励文化文物机构宣传外包,交由市场主体创新文化遗产宣传普及手段、内容和渠道,提升宣传实效。
加快国有文化文物单位改革。完善国有文化文物单位考核评价机制,将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成效引入考核范围,进一步推进完善相关工作,健全人才考核、激励、引进机制,探索完善落实能激发文化文物活化利用的资源配置、利润分配、薪酬等相关机制。
提升文物活化利用的国际化程度。支持和鼓励企业在国际产业要素市场配置优质要素资源,鼓励各类研究机构开展针对性的国际市场研究,推动 文博创意产品走出去。依托“一带一路”拓宽文化遗产对外展示传播渠道,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外交、文化和海外机构的联动。充分发挥外交部门、驻外文化机构的作用,借助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国际展览展示交易、文物进出境展览交流等平台,展示宣传山西历史文化资源,同时吸纳海内外 文创实体为山西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和全球推广提供服务,在全球调动最广泛的力量推动山西文化遗产创新转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
记者:杨晓君
责编:勾晓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