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文物局将万里茶道、海宁海塘·潮文化景观、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石峁遗址、西汉帝陵和唐帝陵6个项目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目前有63处预备名单,今年良渚遗址将作为中国申遗项目正式申遗,并极大可能成为中国第54处世界遗产。世界的遗产不敢说,但中国的,今生一定要逛完。
入选名单的6个项目介绍
万里茶道
“中-蒙-俄万里茶道”是古代中国、蒙古、俄国之间以茶叶为大宗商品的长距离贸易线路,是继古代丝绸之路衰落之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的国际商道。该线路南起中国南方的山地产茶区,经水陆交替运输北上,经汉口、张家口集散转运,过库伦后一直延伸至古代中俄边境茶叶通商口岸城市恰克图完成交易,而后辗转销往西伯利亚、莫斯科、圣彼得堡和欧洲,干线总长余公里,沟通了亚洲大陆南北方向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核心区域,并延伸至中亚和东欧等地区。
万里茶道的要素构成复杂、管理机制多元、活态发展特征显著,遗产辨析和保护管理需要不断突破既有文物保护体系的经验,具有技术发展和创新潜力。“万里茶道”申遗工作是支撑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文化举措,复兴万里茶道对中、蒙、俄的文化交往、商贸往来和共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这一近代全球化商贸主题类遗产在中国文化遗产体系中具有稀缺性,对各遗产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复兴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万里茶道线路概览
▲万里茶道中国段路线图
▲万里茶道贸易流程图
▲万里茶道中国段主要遗产要素类型
海宁海塘·潮文化景观
海宁海塘·潮文化景观位于浙江省海宁市南的钱塘江河段、滨河地带,分布范围.3公顷,由海宁段海塘纵深防御体系(总长约32公里)及海塘管理机构、潮及潮文化史迹、乾隆南巡史迹五部分价值载体、15处遗产要素构成。
遗产核心是自唐代起修葺至今并仍捍卫着钱塘江北岸的海宁海塘体系和人类与之博弈千年之久却又无法不叹服于其自然伟力的的钱塘江潮。海塘纵深防御体系是人类与“海”争地的直接见证;钱塘江潮是文化景观形成的缘起和动因,并因之产生了观潮、祭潮、镇潮等民俗以及与钱塘江潮相关的诗词书画等,是支撑所有价值的自然基础。海塘修筑管理机构则是国家海塘建设制度的产物,体现了“大一统”的*治理念。潮文化史迹综合体现了海宁地区因海潮而产生的独特民俗信仰,包括对潮神的崇拜祭祀、通过巫术镇潮、观潮等。乾隆南巡史迹也是清代帝王重视海宁海塘建设的结果,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一统”的*治理念。
这些景观要素从不同方面共同支撑了海宁海塘·潮文化景观的整体价值,价值载体构成完整,保存真实,能够体现文化景观的代表性价值。尤其是在钱塘江现存海塘中,海宁海塘纵深防御体系遗产要素最为完整,保存长度最长,古海塘持续利用至今的典范。
▲盐官观潮
▲钱塘日出张力可/摄影
▲安澜塔落日潘天龙/摄影
▲海神庙大殿
济南泉·城文化景观
“济南泉·城文化景观”以泉为基础,在岩溶地下水系统冷泉集中出露环境中形成,起源于公元3世纪,发展于公元8-11世纪、成型于公元12世纪,繁荣于公元16-19世纪。它是济南聚落发展的过程中基于济南岩溶水系统冷泉集中出露所形成的特殊泉水环境,经过人与环境的长期互动和演进而最终形成的独特大型聚落冷泉人工利用循环体系。
“济南泉·城文化景观”集“导蓄”结合的城市水利系统、丰富多样的泉水利用模式、具有地域特色的泉水生活传统、寄情泉水的文化审美与表达于一体,是济南古城生成与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是济南古城历史空间格局形成的重要基础,更是济南泉水文化孕育发展的重要载体。
“济南泉·城文化景观”涵盖了泉水、泉水公共空间、泉水街巷、泉水园林、泉水宅院、泉水寺庙、人工水道、人工湖泊、人工渠系、水闸及城墙共计10类89处遗产要素点。充分代表了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聚落泉水资源利用体系的独一类型,凸显了济南人民水环境治理与利用的高度智慧,对今天人类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趵突泉
▲黑虎泉
▲曲水亭街
▲王府池子
石峁遗址
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高家堡镇东侧,秃尾河与其支流洞川沟流汇的梁峁区域。石峁遗址体量恢弘,总面积约万平方米,由万平方米的外城,万平方米的内城和8万平方米的皇城台三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城址组成,呈现以皇城台为中心,内、外城半包围环绕的套环结构,规模远大于年代相近的浙江良渚遗址(约万平方米)和山西陶寺遗址(约万平方米),是目前所见我国规模 的龙山时期至夏代早期阶段城址。
石峁遗址具有规模宏大的格局、完备的城防设施、层次分明的聚落分布和精美的玉器文化,它是我国北方地区一处大型中心聚落遗址,反映了我国古代龙山时期至夏代早期的文明特征,为探究中华文明起源形成的多元性和发展过程提供了新的考古依据和研究方向,对进一步理解“古文化、古城、古国”框架下的中国早期文明格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石峁遗址航拍鸟瞰图
▲外城东门北墩台北墙
▲皇城台东护墙北段上部
▲皇城台大台基南护墙出土石雕
西汉帝陵
西汉帝陵是中国发展史上 个*金时期西汉王朝(公元前-公元8年)修建的帝王陵墓,共有11座帝陵,分别为汉高祖长陵、汉惠帝安陵、汉文帝霸帝、汉景帝阳陵、汉武帝茂陵、汉昭帝平陵、汉宣帝杜陵、汉元帝渭陵、汉成帝延陵、汉哀帝义陵、汉平帝康陵,各陵墓构成包括帝陵、后陵、陵邑、陪葬墓、丛葬坑等。西汉帝陵规模庞大,气势宏伟,除文帝霸陵外,其余均有高大的封土和规整的陵园,整体布局集中,其中9座分布在渭河北岸的咸阳塬上,文帝霸陵和宣帝杜陵分别位于西安东郊的*塬和西安东南的少陵塬上。高祖至宣帝的7座帝陵均配置有陵邑,其中5座位于咸阳塬上,故咸阳塬又称“五陵塬”。
西汉帝陵作为当时社会的 丧葬礼仪,是西汉时期封建制度及封建社会文化的突出见证,为中华文明体系形成初期的*治制度、礼仪规范、陵墓制度、文化艺术的发展和传承提供重要而独特的见证,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发展演变过程的重要阶段,同时反映了西汉时期游牧与定居、中国与中亚、西亚等人类文明的交流;并以宏大的时间与空间尺度、科学规范的规划布局、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世界陵墓景观和规划设计的杰出范例,被誉为“东方帝王谷”。
▲杜陵帝陵封土
▲汉阳陵陵园航拍图
▲马踏匈奴石刻
▲茂陵博物馆全景
唐帝陵
唐帝陵是中古时期中国农业文明鼎盛的朝代唐王朝(-)修建的帝王陵墓,在关中地区共有18座,以年代为序分别为唐高祖献陵、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周女皇武则天合葬的乾陵、唐中宗定陵、唐睿宗桥陵、唐玄宗泰陵、唐肃宗建陵、唐代宗元陵、唐德宗崇陵、唐顺宗丰陵、唐献宗景陵、唐穆宗光陵、唐敬宗庄陵、唐文宗章陵、唐武宗端陵、唐宣宗贞陵、唐懿宗简陵、唐僖宗靖陵。这些唐陵分布在关中平原渭河以北北山山脉各山峰的南麓,东西向绵延余公里。唐代帝陵的营建可分为两种类型:“封土为陵”和“依山为陵”,以后者为主,有14座唐代帝陵属于“依山为陵”。
唐帝陵以其至高的级别、典范性的规制与丰富的随葬品是构成唐文明的重要标识性内容,并因唐代强盛的国力和对外开放交流的胸襟,使其成为东西方及东亚地区思想文化、宗教观念、丧葬礼仪交流的重要体现,展现了唐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其“依山为陵”的葬制、系统严谨的规划布局、宏大的体量格局使其成为世界陵墓景观和规划设计的杰出范例,在世界陵墓建设史上拥有重要地位。
▲乾陵全景
▲元陵全景
▲乾陵蕃臣石像
▲乾陵*昏
《世界遗产预备名单》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申报过程的重要环节和前提条件;也是对世界遗产委员会和缔约国十分有益的规划和评估工具。按照《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要求,国家文物局制定《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并进行动态更新。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