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数千年,逐渐被淡忘,用一篇文章来记住曾经在我们的家乡,经常可见的那一盘写满 故事的“石头”。
岁月留痕,坚石有录。
前几日,无意中翻看到一个征文,主题是《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仔细阅读了创作要求之后,我就感觉我需要参加这个活动,写什么好呢?既然是保护农业文化遗产,那我就写一个我心中认为它最危险的那一个吧。这个被遗忘的几乎要比大熊猫还要彻底的农具,它的名字叫做:磨。
这种大石磨现在还有多少记得它么?
磨的来历有年头
中国是农业大国,有着悠久的农业种植历史。中国现在已知的最早的石磨实物,是年,在河北省保定市满城汉墓中,出土了一架距今年的片式石磨,它是由一个石磨和铜漏斗组成的铜、石复合磨。
据《世本》记载,中国的石磨的发明人是我国非常有名的工匠鲁班设计的。传说,这位设计了墨斗、刨子、曲尺的中国建筑鼻祖和工匠鼻祖,取用了两块坚硬的圆石,将其表面分别凿上密布的浅槽,把脱皮的谷物置于其中,用人力或畜力拉动,使其周而复始地转动下,产生合力,谷物受其重压磨将成粉,此番大大提高了以往人们用杵在石臼里捣谷的效率,使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自此,人们的面食种类有了更多的品种,中华民族的美食文化跃升又“快马加鞭”了一程。
历史虽然走远,但有些印迹却被画成画作,让后世知道前世的生活场景
磨的种类分地域
磨根据地域和拉力的不同,是有区别的。根据拉力的不同,磨可以分为人力的,畜力的和水力的。在磨发明的最初,磨的动力一般是人力,后来发现用牲畜,如马、牛或是驴,会比较省力。用水力作为动力的磨,大约是在晋代的时候发明的。用水来做动力的磨一般是在南方,在北方,磨的拉力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还是驴子承担的比较多。
一盘磨,一头驴,一架豆腐坊,曾经支起很多庄户人家糊口的“副业”
磨的尺寸和形状也大有不同。以往在农村,很多家都有自己的石磨,家里没有磨盘的,村头也都会有公共石磨,每逢农闲或者过节,就有勤劳的主妇带上条帚、簸箕等一宗物什,到磨上来为一家的口粮做活计。有时,全家老少齐动员,也有街坊邻居一起结伴同行,围绕着磨盘发生的故事也是生动鲜活。
通过镜头,穿越历史时空,我们有幸能够看到N久年前的“磨生活”
全家总动员共磨一盘磨,这样的生活场景,很多地方已经久违了
记得年, 导演吴子牛还拍了一部电影,由潇湘电影制作厂和香港一家影视公司联合出品,90年代初期极富盛名的电影演员沈丹萍和陶泽如主演,名字就叫《大磨坊》。
不知道,现在还会有多少人知道这部电影。当年的男一号现在几乎不见踪影,反而是演坏人的陶泽如老师,近些年在各类影视剧里不时地出现过。再有后来,全世界闻名的好莱坞电影《红磨坊》,那倒与我们要说的“磨”没有太大的关系了。
《大磨坊》电影女主角是作者君小时候特别喜欢的沈丹萍老师
当年制作《大磨坊》的两家电影机构不知现在在何方?
磨的现在被遗忘
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用驴来拉磨的作坊还有很多。随着电力事业的发展,以及现代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动化的磨面机逐渐取代了驴子和石磨的工作,新的现代辊式石磨自此诞生了。石磨的历史自此就进入了被遗忘的时光隧道。进入90年代,当磨面机入驻农村,曾经代表高级生产力工具的石磨,大面积“下岗”了!
石磨被卸下来,倚墙而靠,它的未来在哪里?
石磨盘上下分家,好看的花纹也阻挡不了被抛弃的命运
不知为什么,磨盘们也会聚堆,它们要一起被运走么?
在城市的某个路段,可以看见磨盘正被当成垫脚石,成为风景里“脚下的那路”
还有多少石磨盘被遗忘在村头角落?
透过石磨的前世今生,可以窥看时代发展变化之一斑
曾经有一位同事大姐,告诉我他家先生可以把路上铺的石头卖给一海之隔的临国,哪一天我们出国去旅游,走在他们的大街上,说不得走过的路上就会踩过来自我们中国的石头。我就想,不知道出去的会不会有“下岗”的那些石磨盘?
老辈人说,家里不能留磨盘,可能会有什么忌讳和讲究。这一点,我倒是不大明白。但是这其中,我想说的是,虽然石磨不是什么钻石珠宝,不是什么珍惜古物,但它们毕竟也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啊。那种原始的大石头路面永远也不会断裂破碎,为什么有人就会把它们起开,换成那种薄脆易碎的方砖,转卖给临国人,也不愿意让它们坚守在自己国家的路面上,非要漂洋过海去任别人踩踏呢?
一块小小的磨盘,几乎也算穿越了大半个中华文明,伴随着这个古老的民族 到了如今这个时代。有幸的一部分磨仔,能够走进博物馆,让现代人走进馆内,可以一见当年我们祖辈人生活的曾经。
小磨盘也能走进历史博物馆,保存着我们祖辈人曾经生活的样貌
历史会让更多人遗忘数千年来,在中国农业历史上占据非常重要地位的“磨”的事迹么?今天的这篇文章,我借用了一些资料片来让朋友们认知和了解“磨”的样貌和曾经。如有侵犯,请与作者联系,做及时更正处理。
愿我们不忘农耕历史,记住那些不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