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久久锡
她精通三门外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至今被称为最优秀译作之一。她是一位妻子,被丈夫誉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她历经岁月沧桑,尝尽人间百味,依然淡泊从容,优雅温婉。她便是世人眼中的一代才女——杨绛先生。
杨绛先生曾说:“上天不会让所有幸福都集中到某个人身上,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
寥寥数语,道尽了她参透世事的睿智。
纵观杨绛先生的一生,才领悟:修炼自己,永葆“四心”足矣。
01自立心:不依赖,独立,自强
杨绛不止一次说过,父亲留给我最大的遗产就是学会自立。
她的父亲杨荫杭曾明确地对年幼的杨绛等子女讲:“我的子女没有遗产,我只教育你们能够自立。”所以,他对子女们的主张一直是自食其力。
假如子女们艳羡一样东西,杨荫杭常常点破不说破:“世界上的好东西多着呢……”意思是,想要的东西得自己去争取。
杨荫杭的这些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杨绛,让她从小就明白,凡事不要依赖别人,要靠自己努力。
同时,杨荫杭还教育杨绛,要学会独立面对和处理自己的问题。
杨绛16岁那年,正逢北伐叛乱。有一次,学生会要在学校选一些学生上街做宣传,杨绛被选上了。然而,杨绛不想参加,因为那时的苏州经常发生女孩子在街上被轻薄的事情。
于是,杨绛专门回家找父亲沟通。她问父亲,能不能说家里人不允许她参加外出活动?没成想,父亲断然拒绝。父亲告诉杨绛,如果你不肯去,你就别去,不要拿爸爸做挡箭牌。
为了给杨绛信心,杨荫杭同杨绛讲了一个自己不阿谀奉承上级的经历。讲完后,还用林肯经常“敢说不”的故事鼓励杨绛。听完父亲的话,杨绛顿时有了勇气。
第二天上学,杨绛果断向学生会表达自己的意见:“我不去。”结果自然是,杨绛没有去,也免受了一些不好的遭遇。
耿直的父亲用行动教会杨绛,要懂得依靠自己的力量去面对和处理问题。毕竟社会上凶险的事情太多,家人不可能守护她一世。只有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才可能活得容易。
谨记父亲教诲的杨绛,在每次遇到挑战时,都会先自己想办法应对,她也因此变得独立和坚强。
居里夫人说:“路要靠自己去走,才能越走越宽。”这也是杨绛一直秉持自立之心的写照。
陪钱钟书出国留学,不会做饭的杨绛从不抱怨,为了节省开销,她独自研究怎么做好吃的红烧肉等家乡美食,最终练得一手好厨艺。
她更是凭借每次一句“不要紧,我会”,赢得生活技能近乎空白的钱钟书一生的喜爱。
以自立心面对问题的杨绛,从不会因为得不到帮助而愤懑,还在一次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获成长。
因为保有一颗自立心,即使在艰难的岁月,杨绛也能淡定自若,不怨天尤人。
02进取心:够努力,才会够幸运
今年北京冬奥会,18岁的谷爱凌凭借一个超高难度的动作,成功摘夺自由式女子大跳台桂冠,为中国队赢得第一块女子大跳台金牌。
除了运动上的成就,谷爱凌还用一年半的时间学完高中课程,以差20分满分的高考成绩被斯坦福大学录取。
细看谷爱凌的成长之路,她的优秀真的验证了:够努力,才会够幸运。
同样,杨绛也是一个用努力换幸运的人。她从不怕付出辛苦,一直用进取心去拼人生。
当年在清华大学,杨绛第一次上法语课便得到梁宗岱先生的欣赏。
原来,杨绛通过不懈地坚持,自学了法语,在考入清华大学前,听写水平已相当不错。所以,导师的随堂听写测试,难不倒杨绛。
看完杨绛的答卷,梁宗岱感到非常惊讶,他忍不住问杨绛:“法语你是怎么学的?”
听到杨绛说“我自学的”,梁宗岱啧啧称赞,觉得杨绛真是个奇迹。
简短的“我自学的”四个字,不仅透露了杨绛的智慧,而且饱含了她的付出。
我们很多人都知道,杨绛翻译的《唐·吉诃德》好评如潮,还被当作国礼送给西班牙国王。
其实,杨绛的西班牙语也是自学的。年,有一家出版社想翻译出版《唐·吉诃德》。因为看中杨绛的文笔,所以出版社邀请她去翻译。
那时,杨绛已经48岁。为了译好这部作品,她从零开始学西班牙语,每天抱着字典,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琢磨。
钱钟书说,杨绛为了学好西班牙语,大热天汗流浃背地啃单词也不喊累,参考资料一本本地摊在床上。
凭借用心地钻研,杨绛最终翻译出被大家认可的《唐·吉诃德》译本佳作。
她也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成为精通英语、法语和西班牙语的翻译家。
年,她翻译的《斐多》出版;接着,她写了《我们仨》,在年出版。
《我们仨》受到千万读者的喜爱,还让杨绛获得了“文学女士”的称号,并成为了当年十大好书之首。
那些她看过的书,学过的知识,全都化成了她笔下的思想结晶,融进了她的骨血,让她锦心绣口,出语成章。
杨绛所有的幸运,全是用不为人知的汗水换取的。所以,一个人若想变优秀,必然少不了坚持和努力。
03坚忍心:泰然自若,笑对人生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提问:“人生的至暗时刻,你怎样熬过去的?”
其中,一个高赞回答令我印象颇为深刻:别无他法,靠自己,熬过去。
是的,越是处于低谷,越要靠自己。
生活在动荡年代的杨绛,经历了被批斗、抄家和下乡改造,仍没有被命运打倒,依靠的就是自己的坚韧。
在物资匮乏、家仆散去的艰难岁月,她亲自上街买菜做饭,把家务活全揽在身上,毫无怨尤地为钱钟书分担生活的重担。
在人生黑暗的那段时间,她被下放到北京郊区,衣单食薄不说,还要遭受别人对她的侮辱和欺凌。可杨绛不曾恐惧和忧虑,反倒能苦中作乐,每天出门之前必会把自己收拾得整洁干净。
最黑白颠倒的时期,她被安排去打扫厕所,负责监督她的小刘是文学所原来的卫生临时工。杨绛不但不反感,还很庆幸,因为打扫厕所可以摆脱许多管束,隔绝不喜欢的嘈杂,获得“自由的清静”。
后来,再回过头看那些时光,杨绛的评价是:“可作书读,可当戏看。”
然而,命运并没有就此优待于她。
年3月4日,她的女儿钱瑗因患脊椎癌去世;年12月19日,她的丈夫钱钟书因患膀胱癌去世。
这简简单单的几十字,记录的不仅是一个耄耋老人的两位至爱,还有她难掩的悲痛。不过,她把自己的哀伤藏进了《我们仨》里,“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面对接踵而来的命运打击,杨绛始终坚强。哪怕一个人生活,也将日子过得井井有条。
在钱钟书逝世最初的一段时间,有后辈去看望杨绛。看着杨绛一个人孤零零的样子,后辈一进门就止不住哭。没想到,经历生离死别的杨绛,反过来安慰后辈:“傻孩子,我都挺过来了。”
杨绛这一生,虽然几经坎坷,但她始终用自己的韧劲,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柴静曾在《看见》里写道:“有些笑容背后,是紧咬牙关的灵魂。”
生活中的苦难,也许会压垮一个人的身体,却压不垮一颗坚韧的心。
04淡泊心:释然,朴素,不改初心
在一次批斗会上,杨绛被一个不是自己学生的女孩子控诉。
这个女学生声嘶力竭地对着杨绛说:“杨绛先生上课,不讲工人,专教谈恋爱。还告诉我们,恋爱就应该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等女学生说完,礼堂内几千只眼睛齐刷刷地看向杨绛。杨绛只是愣了一会儿,便继续波澜不惊地坐着。
接着,是对别人的控诉。控诉完毕后,人们终于陆续散去,杨绛也准备离开。
只是还没走出礼堂,外文系主任吴达元便叫住了她,悄悄地问:“你真的对学生说了那些话吗?”
“你想,我会吗?”杨绛回答道。
吴达元立即说:“我想,你肯定不会。”在他看来,杨绛是一位德才兼备的老师,不可能在课堂上同学生说有失风范的话。
想着在那样一种环境,有人能理解自己的杨绛,回家自我安慰一番,就释然了。
还有,杨绛对身外之物看得很淡,也从不渴望名声,只想低调做学问,朴素地生活。
年,钱钟书的小说《围城》拍成了电视剧。才上映一天,钱钟书便名声轰动。于是,各界人士慕名来访,只为目睹钱钟书的风采。
夫妻俩都苦恼不能安心读书,一点也不喜欢被众人追捧。
后来,杨绛在《我们仨》一书感慨:若是他没那么有名,我们该多清静。
钱瑗和钱钟书走后,杨绛婉拒了许多想上门拜访的人,一个人深居简出,守着《我们仨》的回忆,与钟爱一辈子的书为伴。
再不久,杨绛作出一个重大的决定:把他们夫妇的全部稿酬都捐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以资助那些喜欢读书的贫寒子弟完成学业。而这个决定,是杨绛一家人在年就商议好的。
现在,“好读书”奖学金已帮助超千名清华学子圆梦,杨绛一家人的心愿“让真正爱读书的人,有书读”也在慢慢实现。
历经风雨,仍能释然平静;身居陋室,仍能不改初心。杨绛用她的百年人生,活出了对“淡泊”最好的诠释。
写在最后
高尔基说: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人的自我完善。
在时间的长河里,每个人尽己所能,修炼自己,也许就能找到人生的意义。
就像杨绛说的那样: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和效益。
岁月虽然会给人苦难,但也使人坚强和成熟。历尽艰辛,方知生命里的所有问题皆是来度人成长的。
愿你像杨绛一样,无论身处何种境遇,依然不卑不亢。
也愿你像杨绛一样,即使踌躇独行,仍能坚守最初的信念。
审稿:菱湖君子
校对/找图:左想
编辑: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