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柏木坊烙画rdquo传

《长江三峡夔门》

“纸木绢芦生静雅,烫针刺绣火千年。”

虚实相生,明暗交替,勾勒点染擦白描,两岸青山现,一叶扁舟湖中游,延展出无垠意境,恰到好处的留白给人以身游水墨画之感,映射出根植于中华文化的审美意趣。

眼前这幅《长江三峡夔门》,出自“柏木坊烙画”第三代传承人——王方明。这幅作品已入选重庆市首批传统工艺美术精品认定作品名单目录。

王方明作品

烙画创作“意在笔先、落笔成形”。执一支烙笔,以火为墨,以烙痕为迹,融万趣于神思,汇于笔尖,温度高低、力度轻重、速度缓急变幻成丰富的层次,营造出深浅立体感。画面的明暗、质感、构图,在自如运笔之间一一呈现于“画布”。

源于西汉、盛于东汉的烙画,后由于连年灾荒战乱,曾一度失传,直到清光绪三年,被河南的一名叫“赵星”的民间艺人重新发现整理,后经辗转,逐渐形成南、北两大派系。南派多是在家具、竹木器上面烙画,比如凉席、躺椅、柜子等,题材一般是花鸟;北派则多是烙在葫芦、关昆虫的笼子上,烙的是一般是罗汉之类的形象。

起初,王方明从事国画创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一茶楼需要配画,老板追求古朴之感,因此只有古老的画种才能配上。王方明的父亲是一名烙画“匠人”,而烙画便是最古老的画种之一,老板见了这烙画很是喜欢,王方明便为了给茶楼配画,开始学习烙画,从此与烙画结下缘分。

在当时,烙画工艺人被称作“匠人”,而不是“文人”,“其实就是为了挣一点钱维持生活。就是这么简单,没有什么崇高的理想。”和我们最开始想象的不同,王方明平易近人,语调亲和,话语之间尽是真诚,淡淡描绘着他与烙画的历史轮廓。

王方明作品

正是因为王方明是国画背景出身,他尝试着将国画的表现方式融入烙画中。

国画讲究虚实相生,从一片虚无之中体味无穷:一弯曲线,便绵延成山脉,一团墨迹,便翻涌成云海;画水面时不着一笔,便可见碧波万顷。而“现在很多国画都比较具象,像照片一样的,十分写实。其实中国画不要写实,它需要有一个意境在里面。”而唯有秉持一颗宁静辽阔之心,方能于虚无处绘出“风吹河汉银云起”的意境。

国画的创作工具,主要是笔尖柔软细腻的毛笔,而烙画工具是火烧烙铁或电烙笔,作画过程如“绣花”,借高温、力度、速度的变换烫出层次与明暗色调,创作方式与工具的不同大大提升了二者融合的挑战性。王方明经过反反复复的磨练才找到其中的平衡点,“这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

烙画与国画的艺术交融,不仅是对烙画的一种创新性传承,也是对国画美学内涵的“复兴”。

王方明作品

川东传统烙画的载体大多是木板或竹片,而王方明不断创新与尝试,他开始在宣纸上烙画、用火烧画,还将试着挑战在丝绢上创作。

在此之前,沙坪坝区文旅委组织过“非遗进校园”的相关活动,那时的烙画大部分还都是在木板上创作,当时为了带作品过去,需要大车、小车运送很多木板,非常不方便。正是由于这种携带的不便,他开始转向在轻巧的宣纸上作画,“我现在就一心在宣纸上,把之前在木板上画的结构、肌理啊,慢慢试着在纸上面反映。”

王方明作品

除此之外,王方明还尝试着火烧制画。喷火烧出来的墨色团状,有着氤氲雾气之感,颇具国画写意之美。在烧画过程中,他也曾遇到情绪烦躁的时刻,“这一幅画,我差不多三四个月的时间才把它画成功。有一次真的就想把笔扔掉,都不想再碰了。” ,王方明还是耐着性子,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这幅作品。

王方明作品

火烧制画,需要先用火烧出一些想要的画面,再在火烧印迹里找出花纹的肌理与深浅,用烙笔进行刻画,“这是中国画的技法,也是最难的一种”。火烧制画难度之高,稍不注意便可能烧毁一张图纸,从头再来。

王方明从不恪守旧规,不断尝试着让古老的烙画工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我们一定是要有创新地传承,不是说跟着老一套地走,”不论是作画材质的更替尝试、作画方式的升级挑战,还是融入国画元素的理念创新,都展示出我国传统“匠人”极高的艺术素养与造诣,以及一份与时俱进的变革精神。

在这个生活快节奏的社会,人们越来越无法沉静下心来,哪怕是阅读完一本书籍,而烙画技艺是需要时间来打磨的,它是“火针刺绣”,需要一点一点去耐心完成,所以这也导致烙画艺术的传承缺乏年轻血液的加入,成为其传承的一大困境。

沙坪坝区文化馆土湾分馆和土湾街道社区学校共同举办了“全民艺术普及公益课”系列活动,其中就包括王方明的烙画公益课。这次活动吸引来很多对非遗文化感兴趣的人,使得烙画这门艺术被更多人“看见”,甚至是能够参与式体验。同时,非遗文化的传承也从中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

我们刚到“方明烙画”工作室时,王方明的烙画公益课正进行着,他亲自着笔示范,循循善诱,“落下一个学生都是我的损失。”

王方明正在上课

王方明在访谈的 也表达了对非遗文化未来发展的希望,“非遗文化是我们华夏民族的一种文化根基,这些文化在我们这一代人的传承下应该传得更好、更远。作为我们‘非遗人’来说,也有这个义务把这些文化传承下去!”

王方明获“沙坪坝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瑰宝,承载着古人的智慧结晶,镌刻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在新时代背景下,*策大力推动非遗文化的保护,各个行*主体都开始积极开展与传承非遗文化相关的活动。非遗文化在多主体的共同努力之下,闪耀着新时代的光芒。

“渝”见非遗团队与王方明、社区文化站杨丽合影

从遥远过去,延伸到未来,民族记忆被代代传递,古老的烙画沉默,但流动的笔尖能将它“唤醒”。

“渝”见非遗项目旨在以新媒体视角助力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以新时代新方式“活”化非遗。

文字:*

图片:孙琳洁*受访者供图

编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