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泥扶不上墙”,相信人们对这句话并不陌生。然而在咱们内江东兴区,有这样一个人却经过艺术加工,给原本一文不值的烂泥赋予了不一样的价值。她就是市级非遗项目东兴泥塑的传承人肖传敏。
在东兴区胜利镇园艺村4组一间不起眼的民房里,我们见到了东兴区泥塑制作技艺传承人肖传敏,她正拿着一小块泥土在手里揉揉捏捏。不一会儿的功夫,原本毫无生气的泥土开始有了人的模样。肖传敏拿起手中的竹刀,对着刚刚成型的泥人刻刻划划,很快一个活灵活现的泥人就出现在她的手里。
泥塑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经手工捏制创作出各种造型的作品。泥塑又称泥雕,雕是做减法,塑是做加法。泥既可雕也可塑,而木雕、石雕、铜雕则只能雕,不能塑。雕塑作为美术一大门类,均以泥雕泥塑为源!
肖传敏自幼就与泥塑结下了不解之缘,她出生在重庆江津的农村,小时候没有什么可以玩耍的玩具,坡里、田里、地里就是她的游乐场,她主要的玩具就是泥土。再加上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她从小就学会了捏泥人。在她看来,把一团泥巴捏成一个栩栩如生的动物、人物,有一种成就感。
肖传敏回忆,那个时候她并没有什么技术,就是把泥土拿在手上玩,捏捏泥人什么的。但渐渐地,肖传敏深深地爱上了泥土的味道。年,20岁的肖传敏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毕业后,辗转到了广东从事泥塑工艺品工作,逐渐磨练出高超的泥塑技艺。
就这样,肖传敏开始了她的泥塑艺术生涯。在广东的那段时间里,她认识了现在的丈夫游建勇。由于游建勇对泥塑同样感兴趣,于是肖传敏就手把手把他教会,让游建勇成为了自己的第一个徒弟。
一九九七年,肖传敏和游建勇结了婚,之后夫妻俩辗转于上海、浙江、广东等地。由于在外面漂泊始终觉得不稳定,几年前,夫妻俩从广东回到了游建勇的老家内江,也随之把泥塑手艺带回了内江。出于对泥塑的热爱,回到内江后,肖传敏夫妻俩依然选择了制作泥塑。他们在东兴区蟠龙冲附近成立了作坊,一门心思的钻研泥塑。
在艺术创作方面,肖传敏有一套完善的手法,泥塑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从图纸设计到选择泥土,再到完成塑形、制模、精心打磨、彩绘上色等工序,一件复杂的泥塑作品,往往需要十多天的时间来完成,肖传敏却从没想过放弃,她想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我就希望大家都来学,我愿意手把手教他们,能够把这个技术传承下去。”肖传敏如是说。
肖传敏的作品内容丰富,形象逼真,形式也不拘一格。既有中式风格的“太极拳”、“花开富贵”、“*山迎客松”,也有欧式风格的人像等等。年,在肖传敏的努力下,东兴泥塑技艺成功申报为内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除了能把这门古老的技艺好好保留传承下去,肖传敏还琢磨着如何将其发扬光大。在她看来,泥塑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摆件或者工艺品,传统手艺也应该焕发新的生命,于是夫妻俩就将其瞄准了园林装饰。
“回到内江后看到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到处新修起很漂亮的小区,就想到可能需要一些装饰,然后我们从这方面出发,把泥塑这门技术变为实用的东西。”
——肖传敏
于是,夫妻俩开始把小泥塑向大型的雕塑转型。他们借鉴了各地雕塑的的经验,在传授徒弟泥塑技艺的同时,他们结合现代工艺的审美要求,把泥塑拓展到了水泥塑、玻璃钢塑等泥塑的衍生产品上。
那时,夫妻俩的经济条件不好,在内江也没有人脉关系,为了能够接到相关的订单,他们硬是用脚一步步走着去挨个问商家有没有需要。在沱江河边的十贤坊附近,他遇上了正在施工的项目,经询问他们得到了做浮雕的活儿。
就这样,凭着自己的努力,肖传敏夫妇创作的泥雕作品进入了内江的各大景区、住宅小区以及一些城市公共建设项目中,比如千水湖公园,东兴老街,十贤坊等;此外,他们的作品还远销宜宾、遂宁、广元等地。
如今,在肖传敏的坚持下,原本毫无生气的泥塑不仅走进了生活,走进了小区,还走进市场。在传统泥塑膏型工艺技术的基础上,向水泥、玻璃钢、铜塑发展。由他们制作的精美房屋石膏装饰、绘画浮雕、大型雕塑,正装点着一座座楼宇和崛起的城市......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特有的行业,传统的老手艺体现了一代人的勤奋与智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少老手艺面临传承的困境。四十多年来,肖传敏把儿时的兴趣当做自己的事业,硬是把普通的泥土玩成了非遗项目。肖传敏说,“文化的传承光靠一腔热血显然不够,没有市场的传承与保护都是空谈。”为了手艺的传承,她努力开辟新的道路,转型融合创新发展,一步一个脚印给这门传统手艺赋予了新的生命,让这原本走向消逝的手艺得以“柳暗花明”。
记者丨潘皓刘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