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而如今,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保护和利用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赓续流淌千年的民族智慧,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增强新时代的文化自信,我们重任在肩,义不容辞。那么今天让我们将目光投向江南,一起来探寻江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吧!
先来看看下面的诗,你就知道今天的主角是谁了。
静室温床伴美娘,丹心采尽苑中桑。忧思难报恩情重,愿织丝衣献嫁裳。为报罗敷饲养情,不惜作茧缚余生,柔丝吐尽三千丈,留下相思几百层。食尽柔桑无计筐,黑丫化作白娇娘。自知恩重难回报,作茧成丝尽所偿。为报深恩每自伤,化丝作茧欲为偿。可怜锦绣多华服,不是蚕娘身上装。
没错,这就是江南独特的蚕桑文化。也许有人会问蚕桑文化到底是什么,下面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蚕桑文化始于江南,江南四季分明,气候宜人,这里河湖交错,小桥流水,古镇小城,田园村舍,美不胜收。人们在这里栽桑,养蚕,缫丝,织布,一代又一代的子孙将其传承了下来,并在这悠久的传统背景中得以发扬光大。处于长江流域核心地段的浙江桐乡素有“蚕桑之乡”的美称,在早些时候,桐乡这个地方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养蚕,因为蚕茧有很多好处,它可以制丝,制成丝绸,也可以做棉被。同时江南水乡的祈蚕民俗丰富多样,“三月三,庙门开,乡下蚕娘出门来,东亦逛、西亦颠,轧朵蚕花回家来……”淳朴的民谣传唱的是浙江乌镇蚕农世代祈祷蚕桑丰收的愿望。综上可见,蚕桑文化随着时光的脚步渐渐透进了水乡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领域。那么在蚕桑文化中,究竟是什么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其实,蚕桑文化中的非遗主要是蚕丝织造技术和茧画艺术。让我们一一了解一下吧。
蚕丝织造技艺
蚕丝织造技艺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由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杭罗织造技艺、双林绫绢织造技艺、潞绸织造技艺四部分组成。下面以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和双林绫绢织造技艺为例向大家展示江南独特的丝织技艺。
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一是选茧,遴选双宫茧、*斑茧等大个形茧;二是煮茧,把蚕茧用纱布袋装好,放入大锅内,每袋约装1-2斤,加入老碱2两和香油2汤匙,加水至茧面平,用旺火烧煮并不停翻动,烧煮约一小时,待丝胶溶解、茧层发松,已无生块时起锅;三是清水漂洗,将煮好的茧用清水漂洗,边踏边冲洗,将茧中的碱水和蛹油挤出;四是剥茧做“小兜”,把熟茧放入冷水,分个先剥开,拉扯后,套在手上,一般套三、四颗茧子,做成“小绵兜”;五是扯绵撑“大绵兜”,在水面上将“小绵兜”绷到绵扩上,扯开扯匀,扯薄边缘,敲掉生块,捡净附着物,撑成一个厚薄均匀、无杂质的“大绵兜”;六是甩绵兜,将大兜甩开,用线串连;七是晒干,将串连的“大绵兜”挂于竹竿上,晒干后即成丝绵。一般一斤丝绵,需要约3斤干茧,一斤茧手工做成“小绵兜”需要一个多小时。
双林绫绢织造技艺:
“花者为绫,素者为绢。”双林绫绢传统手工技艺精湛,种类繁多,分为耿绢、矾绢、花绫、素绢等诸多品种。双林绫绢素以轻如蝉翼、薄如晨雾、质地柔软、色泽光亮著称,被誉为“丝织工艺之花”。生产工艺流程工序严密,主要有浸泡、翻丝、纤经、放纡、织造、炼染、砑光、整理等大小二十余道工序。
了解了蚕丝织造技艺之后,让我们将目光投向茧画艺术。
茧画简介
茧画,顾名思义,就是在蚕茧上作画。蚕茧呈长椭圆形,球形或纺锤形等不同形状,表面为白色。茧画以蚕茧为画布,用特殊颜料上色,工艺细腻,把手绘工艺发挥到 。江南茧画最讲究“简”字,寥寥几笔就能够勾画出吸人眼球的美丽图案,尽显民族特色。
茧画的分类与题材茧画画面的分类,与中国画的分类相似,分为山水,人物,花鸟等。按形式分,茧画可以制成挂件、水晶、框式等各类创意。
茧画设图种类多种多样,概括起来,蚕茧画题材涵盖丰子恺漫画、江南水乡、花卉植物、戏曲脸谱、传统祥瑞图案等江南民俗特色内容。
茧画的制作方法
茧画工艺品制作方法如下:挑选光洁、圆润、无瑕疵的蚕茧,通过高温处理,先将蚕茧内部蛹作高温直接处理干燥,然后在茧内部注入填充物,并对茧面进行化学醇固干液材料固化及平整脱丝毛处理,接下来进行画面创意设计,定稿后以颜料在茧表面绘制吉祥图案。山水、人物、花卉之类,大致与纸面作画相同,意在笔尖,熟能生巧。然后进行手工制作,创意组织即成。总结为挑,剥,烘,固化,设计,绘,串,艺术组合,创意呈现九个步骤。茧画的制作工艺也很复杂。首先是选材,挑选表面圆润、形状好,有一定厚度、无杂质、质地白净的蚕茧,经过平面化,硬化处理,然后用狼毫勾线笔蘸茧画专业颜料于茧面上作画,层层上色,精细度很高。通常绘制一幅脸谱和山水画需耗时1小时,待画面干后,还要涂一层晶色,使之色彩炫目。
茧画的保护与传承
70后的桐乡人陈建清是“江南茧画”工艺的创始人。这几年,陈建清在“江南茧画”的文创开发上花了很多心思,“我们的文创产品基于传统,但也要突破传统,与现代审美元素相结合。”所以,他在进行画面设计的过程中,考虑民族文化审美的传承和发扬的同时,兼顾当代审美。目前,陈建清已经开发的江南茧画图案样式包括京剧脸谱、丰子恺漫画、汉代蝉、佛教、十二生肖、民族传统图形符号以及图腾图案、现代动漫、红船等系列,江南茧画产品包括吊坠、项链等饰品,也包括插屏、摆件等。
“江南茧画不是商品而是文化礼品,我更希望借助茧画来保护传播蚕桑文化。”一直以来,陈建清坚持这个理念,他带着茧画参与展会,与浙江理工大学进行深度的研学合作,带着20个研究生一起进行茧画的研究和创作,挖掘蚕桑文化的课题。此外,陈建清还开发了茧画制作的体验包,“蚕桑发展越来越没落,很多孩子连蚕茧都不知道,我希望在互动体验中,让他们了解蚕桑文化。”
保护非遗我们在行动
为了更好地继承与保护蚕桑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感受我们祖先的智慧。蒋璐伊、朱宇迪、陈雨晴、朱立暘四人展开非遗宣传活动,通过制作海报、线下宣讲、实地走访、问卷调查、采访、制作推文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
实地走访
我们团队首先在桐乡博物馆和桐乡蚕丝城进行实地走访。在博物馆里,我们了解到桐乡蚕桑发展的历史,蚕桑生产工艺以及桐乡人民传统的蚕桑习俗与活动。在蚕丝城里,我们观摩了蚕丝被的整个制作过程。从选茧、煮茧、剥茧到开棉、晾晒、拉丝,精美的蚕丝被背后是精良的制作工序和大量的劳动付出。在机器化大生产的工业化社会里,如此耗时又耗力的手工生产似乎早已被机器生产所取代,但手工艺品始终是机器制品无法媲美的。正是一代又一代手工艺人的坚守才让古老的技艺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线下宣讲
我们团队制作宣传ppt,在小学进行线下宣讲,从而在孩子们心中洒下传承与保护非遗的种子。结合此次宣讲的反馈,我们了解到不少同学都被制作精美的茧画以及有趣的制作工艺深深吸引,并表示有时间一定要亲自制作茧画,体验蚕丝织造工艺。更有创意十足的同学提出要用蚕茧制作冰墩墩呢!
单纯宣讲未免空洞,动手实践必不可少。我们将传统的剪纸艺术与蚕桑文化相结合,鼓励孩子们用剪纸来表达他们对蚕桑文化的理解。形态各异的桑叶、可爱又圆滚滚的蚕宝宝,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凝聚着孩子们对蚕桑文化的热爱,展示着他们保护与传承非遗的决心。
始于兴趣,深入了解,接续传承。我们相信通过此次宣传,一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自愿宣传,成为家乡非遗文化的保护者、宣传者。
海报分发与宣传采访
我们团队将制作完成的海报自行打印,部分分发给同学们,向他们介绍宣传江南的茧画艺术,部分张贴在校园的展示橱窗里,吸引更多感兴趣的同学来和我们一起了解非遗,保护非遗。
本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活动暂时落下帷幕,但我们保护非遗的脚步并未停止。尽管我们四个人的力量微弱,但我们愿尽己所能,让本土文化中的非遗愈传愈广,凝聚大众的力量,让古老的文化在当代绽放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留言墙(“巧手孕蚕丝,茧画蕴蚕桑”项目小组感谢大家的阅读与留言)
撰稿
朱宇迪
图片
蒋璐伊朱宇迪陈雨晴朱立暘
编辑
朱宇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