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作文全国甲卷深度解析及范文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共产*走过百年历程。在*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进行曲》《没有共产*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漏个人信息;不少于字。

命题说明:本题来自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

命题方向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国家认同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人文情怀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乐学善学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题目情境内容是由两部分构成, 部分主要是概述百年*史在文化方面对我们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节日、歌曲、作品、革命烈士、学习榜样等方面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第二部分主要是指出*史的文化特性如同“阳光”,让我们处于大有可为时代,我们也必将有所作为。上述两部分层次清晰又有机关联,考生可以据此进行审题立意,形成适当观点来谋篇布局,不可偏离或另起炉灶。

2.典型任务的限制。本题的任务指令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写作主题的限制,考生要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进行写作;二、写作内容的限定,考生要围绕情境材料中的百年*史在文化方面对我们的影响,百年*史我们学习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和百年*史对我们以后的深远影响作为写作的主要内容。

3.价值判断的限制。从材料来看,*史入题,尤其是材料使用了 人称复数的“我们”的形式,将考生带入一个同情共感的情境中,有效地将“红色文化传承”这样一个宏大主题,极其自然地转化为考生切实可感的成长与发展问题,使其能够从切身体验出发,有感可发、有感而发,从而实现“立德树人”在写作能力考查中的有机融入。所以,我们在写作时一定要秉承对百年*史的高度认可和赞扬的观点,大力弘扬和展现百年*史的文化内涵对“我们”青年精神的滋养和激励作用,从而激发出我们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这样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有所作为。所以,考生必须在这样的情境限制和价值判断下,来进行正向认知思考和写作,不可悖离。

开放性

1.立意角度的开放。从材料内容和任务指令综合来看,考生在“可为与有为”的写作主题的指导下,既可以从百年*史“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这个宏观层面来展开,又可以从我们过的节日、唱的歌曲、读的作品、景仰的革命烈士、学习的榜样等具体层面来具体展示百年*史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还可以畅想百年*史在我们未来产生的积极影响,还可以根据写作需要综合其二或其三均可。总之,立意的角度十分开放,有利于考生写作水平的展示。

2.联想和思考的开放。根据情境材料的展现,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展开联想和思考:一、由点到面,我们可以借助其提供的过的节日、唱的歌曲、读的作品、景仰的革命烈士、学习的榜样进行类比联想,将其素材的选取延展为一个宽阔的面;

二、由表及里,材料中的节日歌曲、作品、革命烈士、学习榜样等都是表面存在的,其内在指向都有其典型的精神价值,这也可成为我们思考的对象;

三、由此及彼,在我们以后的奋斗进取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从红色革命历史的感悟和红色革命史是 的营养剂等方面来进行思考;所以综合来看,诸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再如一辈子践行初心使命的“花萼愚公”周永开、把一生献给*和祖国的“布衣”院士卢永根、忠诚执着守初心无私奉献担使命的张桂梅、新时代青年基层干部的楷模张小娟等,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考生可以结合自己多方面的积累、多维度的认知和生活体验来进行写作,可以探讨的内容很多。

3.文体的开放。考生文体的选择是自由的,如果侧重感性,可写成记叙文或记叙性散文;如果侧重理性,可写成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但文体特征必须明确。

解题

这是一则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聚焦了当前 的时事热点——中国共产*的百年历程,同时又巧妙整合了新课程改革中对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刚需,既考查了考生对于中国共产*百年*史的理解和认知、对于红色革命精神的把握和思考,又有效引导考生去认真思考过去和当下、历史和未来、责任与担当、可为与有为等核心价值理念,是典型的将语文命题与时代主题相结合,将立德树人与语文素养和能力相融合的考查形式。

从情境材料来看有以下特点:一、抽象概述与具体阐释有机结合,既有对百年*史的文化属性概述,又有其文化属性的具体展现;二、历史性和时代感兼具,百年*史的沉淀和当前的我们的奋斗让时空交错重叠熠熠生辉;三、材料的广度和深度相得益彰,生活的方方面面和以德树人的深度交融。

从任务指令来看,“有为与可为”的写作主题的设定,可谓是匠心独具。“可为”既可指经过中国共产*百年奋斗之历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有可为的机会和境遇;又可指“我们”深度继承革命*人厚重遗产后,有可为之基础和前提;“有为”既可指“我们”的精神时刻受到百年*史的滋润,必将有有为的精神需求;又指“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正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必将有为。更值得指出的是,有意将“可为”与“有为”在一起作为写作的主题,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和思辨性,更有利于将考生的思维激活、深化,更有利于引导考生领会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续写新的时代篇章。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红色文化让“可为”更“有为”。

2.从*史文化中汲取“有为”之力。

3.处可为时代,做有为青年。

4.传承革命文化,争做“有为”新人。

……

偏题立意:

1.青年求学当有为。(宽泛展开,不顾百年*史文化影响这一写作情境。)

2.大好时光,青春有为。(缺乏对“可为”与“有为”的逻辑思辨、论述表达,或者是偏重一方,不能兼顾。)

下水文

少年可为,必将有为

信阳市第二高级中学付强

风雨如晦,星火初燃。一百年来,那艘红船在历史的长河中乘风破浪,从启航南湖到饮马长江,从改革开放到全面小康,在“可为”中走向“有为”,在历史大潮中擘画着中国革命发展的行舟图。述往思来,向史而新。少年可为,必将有为。

那年月,一代代革命先辈为我们指明了“可为”的前进方向,规划了青年必将“有为”的蓝图。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回首过往,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中国共产*一路走来,屡屡化险为夷、转危为机,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无时无刻不在滋养和激励我们。我们难忘英雄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视死如归精神;我们难忘革命前辈李大钊“国人无爱国心者,其国恒亡”的担当爱国精神;我们亦会永远铭记铁人王进喜的“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钢铁誓言……百年道路苦难辉煌,百年征程波澜壮阔,千千万万革命先烈、仁人志士,为了理想信念,用勇气和智慧、热血和生命,不断创造新奇迹,他们凝聚而成的结晶,便如同我们一直在过的节日“五四”“七一”“八一”“十一”一样,指引着我们去取得更多的胜利,去擘画我辈青年必将大有可为的奋斗蓝图。

可见,时代楷模为我们夯实了“可为”的理想信念,筑牢了青年“有为”的基础。

心中有阳光,脚下便有力量。中国共产*自成立开始,就义无反顾地肩负起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跑起来,就是一部“可为”的理想信念的奋斗史;从嘉兴南湖上的一条小船,到承载着14亿人民希望的巍巍巨轮,都是“可为”的理想信念的见证;从科技创新的前沿,到为国戍边的前线;从疫情防控的现场,到脱贫攻坚的战场,无数“有为”的无名英雄,用自己的无私奉献、默默付出,构筑了太平盛世、科技强国,为我辈青年筑起了奋斗拼搏的舞台,打牢了少年可为,必将有为的基础。

看今朝,我们要从革命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获得前进力量,我们更要少年可为,必将青春有为。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我们每一次向历史深处的回眸,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思想的升华、一次行动的感召。“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我们唱的歌曲是《义勇*进行曲》《没有共产*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书是《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学习的榜样是雷锋、焦裕禄、钱学森、*大年,我们要聆听百年*史的回声,牢记万千*员的英雄事迹;我们要体悟英雄*员的爱国情怀,铭记*的历史经验教训;我们要从百年*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用忠诚和实干庆祝*的百年华诞,我们少年已处可为时代,必将有所作为。

百年奋斗,圆梦正在今朝;千秋伟业,百年只是序章。*史文化已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使我们当代青年“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的过去”,蕴藏着无穷智慧和力量。我辈“有为”青年已经站在“有为”先辈们的肩膀上,乘着“可为”时代的巨舸,以全新的奋斗之态,勇往直前,将大有作为!

(来源:新课标大语文。本号尊重原创,公益推荐,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