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猴魁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产于安徽太平县(现改为*山市*山区)一带,创制于年。为了区别于其他魁尖,用产地猴坑的“猴”字,并取茶中魁首之意,定名为“猴魁”;因出产在太平县,故市场上称之为“太平猴魁”。清民时期近百年,太平茶贸易红火,在茶市有“无徽不成镇,无太不成市”之美誉。
太平猴魁在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后又被商业部(原外贸部)五次评为全国名茶(金奖)。近年来,太平猴魁获得国家证明商标,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太平猴魁原产地(*山区)获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太平猴魁制作工艺列入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二、制作技艺太平猴魁外形两叶抱芽,扁平挺直,自然舒展,魁伟重实。柿大茶茶树是最适合制作猴魁的优良品种。
01采摘与拣尖
太平猴魁采摘自谷雨开园到立夏结束,历时半年,当新梢长出1芽3叶时采摘,一般有20%左右芽叶达到采摘标准时开园。气温高,发芽早,谷雨前2~3天开园;气温低,发芽迟,谷雨后3~4天开园。
采制猴魁的鲜叶质量要求极其严格。首先要做到“四拣”,即拣山、拣棵、拣枝、拣尖。①拣山。选择背阴而高,土壤肥厚,坐南朝北茶树长势好的茶山;②拣棵。选择生长旺盛的柿大品种的茶树;③拣枝。选择枝杆粗壮、生长健全、无病虫害的茶枝;④拣尖。这是决定成茶规格的重要一环。在拣尖中要掌握“八不要”的原则:即对夹叶不要;芽叶过大过小不要;叶片全开张的不要;瘦弱的不要;生长不健全的不要;有病虫危害的不要;色淡、紫芽茶不要;节间过长者不要。
02杀青和烘焙
(1)杀青。要求杀青均匀,老而不焦,无黑泡白泡、焦边现象。杀青锅选用平口深锅,事先将锅磨光,使锅内光滑发亮。用木炭作燃料,确保锅温稳定。每锅投叶量75~克,炒茶时手指略弯曲,轻轻将茶叶沿锅边带入手掌至锅口轻抖2~3下,再将茶叶均匀散开落下,每分钟翻炒30次左右,三分钟后叶枝柔软暗绿,失去光泽,产生一种纯正的茶香,叶缘稍脆,便迅速起锅,倒入茶盘内抖几下,使茶叶伸直,散去部分水气,立即上烘。在杀青中要掌握“带得轻、捞得净、抖得开”,茶叶不能在锅内打滚,炒几锅后,要清除茶汁,保持锅内清净光滑。
(2)烘干。这是猴魁茶成形的主要关键:分子烘、老烘和打老火三个过程。
子烘。一口杀青锅配四只烘笼, 只烘顶温度在℃左右,以下逐只降低分别为℃、85℃、60℃,茶叶起锅后将杀青叶抖摊在烘顶上,并轻敲烘顶边缘,茶叶经震动自行滑散均匀,便于茶叶伸直,约经2分钟后,叶表面水分散失,倒入第二烘,用手辅助摊匀,不使弯曲和折叠。趁叶面柔软,用手掌全面按伏整形,约经3分钟翻入第三只烘顶中,继续用手摊匀,叶片未干还可以用手再按伏一次,3~4分钟后,倒入第四烘。子烘全过程时间12分钟左右,七成干时下烘,倒入在竹簸箕里摊凉1小时,使梗子水分渗透到叶面上来。为下一次烘焙提供条件,子烘的目的主要是尽快散失水分。防止残余酶活动,保持色绿。并兼有做形作用。
老烘。每只烘顶的盛叶量是子烘的7~8倍,烘顶温度60~70℃,倒入茶叶后轻拍数次,茶叶落实后用手在烘顶上全面按一次,使茶叶达到平直的目的。火温应先高后低,每隔5~6分钟翻一次,共翻5~6次,达九成干下烘,老烘过程需25~30分钟。
打老火。老烘后将茶放在竹簸箕里摊凉5~6小时,使梗子的水分渗透到叶面,再进行打老火,每烘放干茶0.75~1千克。烘顶温度在50℃左右,每5分钟翻一次,经30分钟烘干后,装入铁筒内,待茶冷后盖上箬叶,密封贮存。
三、品质与冲泡太平猴魁外形两叶抱芽,平扁挺直,自然舒展,白毫隐伏,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之称,芽叶肥硕、重实、匀齐;叶色苍绿匀润,叶脉绿中隐红,俗称“红丝线”;兰香高爽,滋味醇厚回甘,香味有独特的“猴韵”,汤色清绿明澈,叶底嫩绿匀亮,芽叶成朵肥壮。品饮时能领略到“头泡香高,二泡味浓,三泡四泡幽香犹存”。
冲泡一般可用敞口厚底直筒玻璃杯,一般用摄氏85~90℃的水冲泡,头泡茶以冲泡2~3分钟饮用为好。若想再饮,那么,到杯中剩有三分之一茶汤时,再续开水。
四、传承与保护太平猴魁茶制作技艺年列入中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方继凡成为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方继凡自幼学习植茶与制茶,对太平猴魁的制作、培育,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较高的造诣。一直以来,他坚持祖先的传统技艺手法,坚持鲜叶的“四拣八不要”、炭火锅式杀青、竹制烘笼足干等核心技艺,确保了猴魁的传统品质。他对太平猴魁有着独特的情感,为了使太平猴魁制作技艺得到传承与保护,现今,方继凡着力向年轻一代传授太平猴魁制作技艺,弘扬工匠精神,传承技艺。
END
崇尚分享,尊重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谢谢!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