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心照顾老人七年,老人离世后遗产如何分配

<

堂侄女尽心尽力照顾老人七年

老人离世后

其遗产处理却成了难题

一边是赡养他多年的堂侄女

一边是他久别未见的儿子

双方因遗产分配诉诸法院

法院又将如何判决?

堂侄女尽心尽力赡养大伯七年

“大伯一生基本处于孤寡状态,当他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时,我觉得我有义务照看他。”张小芬(化名)这样说道。这番朴实无华的话语,她用了整整7年践行。

做饭、搞卫生、护理、寻医送诊……这是张小芬生活的常态,她所照顾的是自己的堂大伯陈新志(化名)。今年79岁的张小芬,7年来像侍奉亲生父亲一样赡养陈新志,身体力行“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此番善举感动了身边许多人。

从年开始,陈新志因脚上伤口溃烂,生活无法自理。老人住院期间,张小芬开始担负起照顾陈新志的责任。出院后,医院换两三次药,几乎都是张小芬陪同。虽然医生说陈新志的脚很难完全康复,但张小芬依然四处为他求医,希望能够最大程度缓解大伯的病情。

除此之外,张小芬还负责老人的饮食起居,每天为陈新志做好两餐、做家务活。遇上自己不舒服的时候,便打电话让儿子帮忙照看大伯。再小的事情张小芬都尽心尽力,力求让大伯安享晚年。

在陈新志87岁高龄身故后,张小芬操办了老人的后事,将自己的孝心实行到最后一刻。

老人离世,遗产处理成难题

然而,老人离世后,其遗产处理却成了难题——一边是精心赡养他多年的堂侄女张小芬,一边是他久别未见的儿子小球(未成年)。双方对于遗产的分配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最终诉诸法院。

站在张小芬的角度,她的本意只是想守护好大伯累积一生的心血,并非要争夺遗产。她说:“多年来,我为他的生活、治疗花费了不少,但我从不后悔。我想他一个孤寡老人,是邻里都会帮助他,更何况他是我的堂大伯,所以我照顾他是应该的。”

法院主持调解,孝心终获肯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三十一条规定:“对继承人以外的依靠被继承人扶养的人,或者继承人以外的对被继承人扶养较多的人,可以分给适当的遗产。”经法院查明,张小芬对陈新志明显负担了较多的扶养义务。综合劳动时间、投入照顾的精力、照顾所得效益等方面考虑,在法院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调解协议。最终,张小芬分得陈新志50%的遗产。

法官说法

承办本案的市第一法院法官仇丽君介绍,事实上,遗产继承处理的不仅是当事人之间的财产关系,还关系到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风尚。本案中,张小芬虽然没有赡养堂大伯的法定义务,但其能照顾堂大伯多年直至老人身故,是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具体表现,于情于理于法,应当予以鼓励。因此,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法院对张小芬的赡养行为给予肯定。

本案的审理结果具有多重意义。一方面,它有效地保护了张小芬作为扶养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该遗产继承纠纷案中所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尊老、敬老、爱老”的中华传统美德,有助于对整个社会形成良好价值导向。

原标题:《尽心照顾老人七年,老人离世后遗产如何分配?听听法官怎么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2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