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明朝时期,朱元璋*队中的第六营兵士扎根于陕西的一个小村庄,这些兵士中有些会制陶手艺,闲暇无事就和土为泥,捏制各种形态的泥活儿,并加以彩绘。
后来,有*士转为地方居民,其中的部分人开始利用当地粘性很强的板板土,和泥捏塑泥人,制模做偶彩绘,到各大庙会出售。当地的老乡购泥塑置于家中,用以祈子、护生、辟邪、镇宅、纳福。于是这个村便命名为“六营”。
此后,凤翔六营村的脱胎彩绘泥偶便由此出名,并代代相传,成为我国民间美术中独具特色的精品。
匠人胡金明
陕西凤翔泥塑艺术家、陕西省民协副主席。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一,是六营泥塑民间艺人中的佼佼者。
由于其父母亲均谙熟泥塑、面塑、剪纸、刺绣等工艺制作,胡新明自幼便受到家庭艺术氛围的熏陶,从四五岁起就十分喜爱小动物,拌一块泥巴捏这捏那。还经常看小鸟飞翔,或者看猫儿玩耍,一看就是大半天,然后将自己的发现和理解捏进一个个泥塑身上。
在他成年后,父母不止一次地对他说:“泥货没本,越做越穷。”让他走出家门去闯生活,不要再过操持泥巴活的苦日子。
命运的转折
直到年,六营村里来了一批法国客人,他们被胡新明制作的泥塑所吸引,最终买走了他制作的所有泥塑。此后,父母也对他的捏法认可了,胡新明在凤翔县也开始小有名气。
年,连省城都没去过的胡新明,被陕西省选定为“中国陕西民间艺术交流团”成员赴美国参加“陕西月”活动。
当时,他带着多件展品跟着陕西代表团在美国12个城市展出了40天。当美国人听说展出的泥塑蕴含着多年历史文化时,他们惊叹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让胡新明感到十分自豪,也更下定决心地传承好泥塑这份宝贵的文化技艺。
“摔不烂”的泥塑
年,胡金明通过一家公司接到一笔件的订单。订单到达后对方反馈,由于路途颠簸导致件泥塑无一完整。这给了胡金明重重的打击。
被当时的经济条件所限制,在制作泥塑时采用的原料质量较差,几乎谈不上有包装。为了改良工艺,胡新明开始动脑筋,研究泥塑到底怎样才会摔不烂。
他尝试着加入糨糊,但是糨糊干了后返潮严重;他又试着加入乳胶,可是里面的化学成分曾让一个韩国客户全单退回……后来,胡金明在古代城墙的建造技艺中得到灵感,他在泥塑中加入了糯米。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又来了,米会泛油,刚做好的白色泥塑,阴干后不久都变成了黑的。还是不行!
直到母亲无意间讲到一个生活小常识:米汤中米油最养人。这句话让胡新明得到启发,他把糯米的米油全部撇掉,只留下清亮的米汤,问题顺利解决了!
传承与发展
胡新明认为,传统工艺完全可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但需要手艺人对所从事的手艺有执著的爱和钻研劲。
30多年来,胡新明先后发掘和创作了20多个规格多个泥塑新品种,对传统泥模具生产制作效率低、成本高、周期短、产品容易变形走样等缺陷进行了改革,用现代石膏模具代替了泥模具,使泥塑生产周期比原来大为缩短,效率大为提高。
如今,胡金明依旧坚持在泥塑行业中发光发热,为泥塑艺术的发展注入丰富内涵,使泥塑技艺焕发新的生命力。
胡新明说,他们现在要做的就是用“创意和创新”这两条腿,与传统凤翔泥塑一路同行。他也相信,只要大众一心,凤翔泥塑在新时代一定会继续发扬光大。
能感受到,一个个非遗文化传承的背后,有着千千万万个数不清的胡金明在坚守初心,为传统艺术的发展传承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个时代,需要这样的传承人,更需要这样的传承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