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死亡,他/她的继承人可以继承财产。
在有生之年,可以在遗嘱中指定谁继承了他/她的房屋和其他遗产。
如果此人没有遗嘱,死者的子女、配偶、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可以继承他/她的遗产。
在中国法律下,前者称为遗嘱继承,后者称为无遗嘱继承((也称为“Legal/StatutorySuccession”)。
在另一篇“中国普通人从父母那里继承了多少?”的文章中,我们以一个虚构的故事为例介绍了继承在中国的运作方式。
1.有遗嘱时继承如何运作
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立遗嘱,将其遗产处分给任何组织或个人,并指定继承。
换句话说,在中国,您可以通过在法定继承人中指定继承人来确定谁继承以及继承多少,例如您的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
此外,您可以通过立遗嘱,将您的遗产捐赠给国家或集体,或您法定继承人以外的组织或个人。
2.没有遗嘱时继承如何运作
在中国,与遗嘱继承相比,被视为无遗嘱继承。
如果没有遗嘱,死者的遗产应按以下顺序继承:
(1)依次为:配偶、子女和父母。
(2)次之: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时,排在 位的继承人应继承,但排在第二位的继承人除外。顺序第二的继承人应继承遗产,如果任何顺序 的继承人违约。
无论男女,无论是婚生子还是非婚生子,继承权一律平等。
3.继承人是否对遗产债务负责?
如果继承人要继承死者的遗产,则该遗产应在分割前用于支付死者的税款和债务。
如果整个遗产不能覆盖税款和债务,则应按遗产范围支付。并且继承人不对剩余的税收和债务负责。
放弃继承权的继承人不承担支付此类税款和债务的责任。
但是,如果遗产用于支付税款和债务,则应为既没有工作能力又没有收入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部分。
4.继承人意见不一致怎么办?
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应当在继承开始后以书面形式表明其决定。如果没有这种表现形式,则视为他已经接受了继承。
既没有继承人也没有继承人继承权的遗产,为了公共利益,应归国家所有。
被继承人死亡时为集体组织成员的,遗产归集体组织所有。该规定主要适用于户口在农村的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