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讯(陶媛张诗奇)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颁布实施十周年。作为文化建设立法中的里程碑,《非遗法》不仅丰富了我国法律体系的内容,标志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走上依法保护的阶段,还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加强传承、传播具有极强的操作和指导意义。6月1日,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召开《非遗法》颁布实施十周年座谈会,总结法律实施经验,推进《非遗法》深入实施。
十年来,我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蓬勃发展,在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下,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不断深入、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健全、保护传承机制有效运行、活化实践日趋丰富。而《非遗法》也在理念引导、制度完善和治理实践等方面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可行之路:首先,《非遗法》以人民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治理理念,创新发展了国际非遗治理理念;其次,《非遗法》推动了我国以“调查制度、代表性项目名录制度、传承与传播制度”为基本制度的非遗治理体制机制的建设,丰富发展了国际非遗治理制度; ,《非遗法》不仅确定了“保存、保护”两大原则,还总结出一批非遗保护计划、工程和措施,推动了中国非遗治理模式的探索,创新发展了国际非遗治理模式。
随着《非遗法》的颁布,各地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计划来规范非遗保护方式、提高非遗治理水平,形成了愈发健康的非遗生态。以上海市嘉定区为例,该区目前成功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49项,确定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3名。近年来,该区不仅推动各级非遗传承人全面深入“扎根”基层社区的每个角落,常态化开展演、讲、示、教等公益性传承传播活动,还广泛开展非遗普查员、非遗传承人培训,辅导保护单位开展有实效性、可操作性的保护措施。
江苏作为丰富度高、覆盖度广的“非遗大省”,其非遗治理制度为非遗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坐落于南通市的华艺扎染集团就联合高校成立非遗研究中心、运用科技手段持续提高非遗技艺标准,在鼓励和支持多元主体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同时,实现非文创“出圈”。在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夕,江苏省非遗系列活动暨第四届中国(淮安)大运河城市非遗展正式揭幕,集中展示了大运河沿线8省27市90余项非遗项目,探索打造了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江苏样板”。
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文化和旅游部将组织开展《非遗法》贯彻落实情况调研等系列活动,旨在总结《非遗法》实施经验,提升非遗保护工作的管理水平,促进非遗系统性保护工作的开展。同时,向群众传播非遗法律知识,普及非遗保护理念,扩大《非遗法》的受众面和影响力,引导推动全社会共同